一、手术前的“过敏追问”:不是医生太唠叨
走进手术室的患者,十有八九都被问过同一个问题:“您有什么过敏的东西吗?”从住院护士到麻醉医生,再到手术间的巡回护士,可能要被问上三四遍。这时候有人会嘀咕:“不就做个手术吗,至于这么反复念叨?”
其实,这可不是医护人员“唠叨”,而是手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手术过程中,患者要接触麻醉药、消毒剂、缝合线、抗生素等几十种物质,任何一种都可能触发身体的“过敏警报”。这些追问就像给身体做“安全排查”,把可能存在的过敏风险一个个找出来,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二、过敏反应:身体的“过度防御”机制
要明白为啥术前这么看重过敏史,得先知道过敏到底是咋回事。咱们的免疫系统就像身体的“保安队”,平时负责识别和清除外来的“入侵者”,比如细菌、病毒。可有时候,免疫系统会把一些本来无害的物质当成“敌人”,发起猛烈攻击,这就是过敏反应。
这些被免疫系统“盯上”的物质,医学上叫“过敏原”。它们可能是食物,比如海鲜、芒果;也可能是药物,比如青霉素;还可能是花粉、尘螨这类环境中的东西。当身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悄悄“记下”它的特征;再次接触时,就会迅速调动“兵力”——释放组胺等化学物质,引发皮肤瘙痒、皮疹、打喷嚏等症状。
过敏反应有轻有重,轻的可能只是皮肤起个小红点,重的却能让喉咙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血压下降、休克,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危及生命。而手术中一旦出现严重过敏,抢救难度会比平时大得多,因为患者处于麻醉状态,症状不容易被及时发现,而且手术本身就会让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过敏反应可能来得更凶猛。
三、手术中“潜伏”的过敏原:比你想的多得多
有人觉得自己平时没啥过敏的,手术肯定也没事。可实际上,手术室里的过敏原“藏”得到处都是,一不小心就可能“中招”。
麻醉药是首当其冲的“嫌疑犯”。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吸入麻醉药都可能引发过敏,虽然发生率不高,但一旦发生就可能很严重。肌肉松弛药是另一个“高危分子”,它能让肌肉放松,方便手术操作,却也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常见原因之一。
消毒剂也不容忽视。手术前要给皮肤消毒,用的碘酒、酒精、氯己定等消毒剂,有些人接触后会出现皮肤红肿、起疹子。虽然大多是局部反应,但如果消毒范围大,或者患者体质特殊,也可能引发全身反应。
还有手术中用的各种耗材。缝合伤口的缝线,有的是合成材料,有的是动物来源,少数人会对其产生过敏;止血用的明胶海绵、手术巾上的黏合剂,甚至术中输入的血液制品,都可能成为过敏原。
就连术中用到的抗生素,也是过敏的“常客”。手术中为了预防感染,常会静脉使用抗生素,而青霉素类、头孢类抗生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果患者之前有过同类药物过敏史,不提前告知,就可能在用药后立刻出现危险。
四、“一点点过敏”也不能漏:小反应可能藏着大风险
有人会说:“我就对花粉有点敏感,打喷嚏流鼻涕,跟手术有啥关系?”或者“以前吃某种药起过几个疹子,后来自己好了,应该不用提吧?”
这种想法可千万要不得。看似轻微的过敏反应,其实是身体在“提醒”:你的免疫系统对这类物质比较“敏感”。而手术中用到的很多药物和物质,可能与患者过敏的东西在化学结构上相似,这在医学上叫“交叉过敏”。比如对青霉素过敏的人,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时风险会更高;对鸡蛋过敏的人,可能对某些流感疫苗或麻醉药敏感,因为这些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可能用到鸡蛋成分。
就算没有交叉过敏,轻微过敏也能反映出患者的免疫系统状态。有些人属于“过敏体质”,更容易对多种物质产生反应。手术本身是一种创伤,会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处于“戒备状态”,平时不会引起过敏的物质,这时候可能就会“趁虚而入”,引发比平时更严重的反应。
另外,有些看似“轻微”的过敏,其实可能是严重过敏的“前奏”。比如第一次用某种药物时只是皮肤有点痒,第二次使用就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手术中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不管过敏反应多轻微,都得老老实实告诉医护人员,让他们提前做好防范。
五、反复追问的“玄机”:多一道防线,少一分风险
可能有人会好奇:“问一遍不就行了,为啥要反复问?”这是因为过敏史的信息太重要,容不得半点疏忽。不同的医护人员负责的环节不同,反复确认能减少信息遗漏的可能。
住院护士询问时,可能患者还没完全进入“手术状态”,容易记起一些平时忽略的细节;麻醉医生追问,是因为麻醉过程中使用的药物最多,过敏风险也最高,需要针对性地选择麻醉方案;手术间护士再次确认,是为了最后核对,确保手术中使用的耗材、消毒剂等都在安全范围内。
有时候,患者自己也可能记错或漏记过敏史。比如小时候对某种药物过敏,长大后印象模糊;或者把药物的副作用当成过敏,比如吃某种药后有点恶心,就以为是过敏。反复追问的过程,也是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梳理信息的过程。通过详细询问过敏发生的时间、症状、处理方式,能更准确地判断是不是真正的过敏,以及过敏的严重程度。
六、如何准确告知过敏史?这些细节要讲清
要想让医护人员更好地评估过敏风险,告知过敏史时最好说清楚这些细节:
一是过敏的物质是什么。尽量说清楚具体名称,比如“对青霉素过敏”比“对消炎药过敏”更准确,因为“消炎药”包含的范围太广;“对芒果过敏”比“对水果过敏”更有参考价值。
二是过敏时的症状。是皮肤起疹子、瘙痒,还是出现呼吸困难、头晕、呕吐?症状的轻重能帮助判断过敏的严重程度,比如只是局部皮疹和出现过休克,处理方式和防范措施会大不相同。
三是过敏发生的时间和处理情况。是小时候发生的,还是最近出现的?当时是怎么处理的,吃了什么药,多久好转的?这些信息能让医护人员更全面地了解过敏史,制定更安全的手术方案。
如果实在记不清具体名称,也可以告诉医护人员过敏物质的类别,比如“对某种抗生素过敏,但记不清名字了”,这时候医护人员会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同类药物。
七、术前过敏史核查:手术安全的“常规操作”
在手术部,核查过敏史是术前核查制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就像登机前的安检一样,是保障安全的“常规操作”。
手术前一天,护士会到病房核查患者信息,过敏史是重点内容之一,会记录在病历和手术通知单上。手术当天,患者进入手术室前,巡回护士会再次核对;麻醉开始前,麻醉医生会与患者确认;手术开始前,手术团队还会进行“time out”核查,其中就包括过敏史的确认。
这些流程看似繁琐,却是经过无数实践验证的“安全密码”。每一次确认,都是在为手术安全“加码”,让患者在手术中少一分风险,多一分保障。
八、说清过敏史:患者也是安全的“参与者”
其实,告知过敏史不只是医护人员的事,更是患者参与手术安全的重要方式。你的每一句“有”或“没有”,都可能影响手术中的决策。
有些患者担心说自己有过敏史会耽误手术,或者怕医生因此不用好药,这种担心完全没必要。医护人员的目标是让手术安全进行,知道过敏史后,会选择更合适的替代药物和材料,而不是“因噎废食”。相反,如果隐瞒过敏史,一旦在手术中出现过敏反应,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所以,术前被问过敏史时,别嫌麻烦,也别有所隐瞒。不管是对食物、药物,还是对花粉、金属等的过敏,哪怕只是曾经出过一个小疹子,都要如实告诉医护人员。这不是小题大做,而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
在手术安全的链条上,过敏史就像一个重要的“节点”,只有把这个节点筑牢了,整个手术过程才能更顺畅、更安全。而这,正是术前反复追问过敏史的意义所在。
(程夏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部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