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手术前忧心忡忡地询问:“医生,我从小就爱过敏,花粉、海鲜碰不得,这样能做麻醉吗?” 其实,过敏体质并非麻醉的绝对禁忌,但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好充分准备,而麻醉前详细询问过敏史,正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环节。
首先要明确的是,过敏体质者并非不能接受麻醉。现代麻醉医学已经发展出一套完善的风险评估和应对体系,能够针对过敏体质患者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所谓过敏体质,通常指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过敏原)反应性过高,容易出现皮疹、瘙痒、打喷嚏等过敏症状。这类人群在接受麻醉时,确实存在过敏风险升高的可能,但只要经过规范评估和准备,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安全度过麻醉过程。
麻醉中可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主要有三类:麻醉药物(如肌松药、局部麻醉药)、血液制品、术中使用的消毒用品(如碘伏、酒精)。其中,肌松药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约占麻醉相关过敏反应的 60% 以上。但值得注意的是,药物过敏具有特异性,并非所有过敏体质者都会对麻醉药物过敏,且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也存在个体差异 —— 从轻微的皮肤红斑到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那么,为什么麻醉前医生要反复追问过敏史呢?这背后蕴含着对患者安全的极致考量。详细的过敏史是规避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医生需要了解患者过往对哪些物质过敏、过敏时的具体症状(是皮肤发痒还是呼吸困难)、过敏发生的频率以及是否经过治疗等信息。比如,曾对某种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可能对结构相似的麻醉药物存在交叉过敏风险;而有过敏性哮喘病史的患者,麻醉中出现支气管痉挛的概率会显著增加。这些细节就像拼图一样,帮助医生拼凑出患者的过敏风险图谱,从而避开高危药物,选择更安全的替代方案。
更重要的是,过敏史能为紧急情况提供救命线索。麻醉过程中一旦发生严重过敏反应,黄金抢救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如果医生提前掌握患者的过敏史,就能在第一时间判断可能的过敏原,迅速停用可疑药物并启动针对性治疗 —— 比如对肌松药过敏的患者,需要立即注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同时进行气管插管维持呼吸。反之,若对过敏史一无所知,不仅会延误抢救时机,还可能因继续使用过敏原而加重病情。
临床中曾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患者在既往手术中对某种肌松药出现皮疹,但未告知医生。再次手术时,麻醉医生按常规方案使用了同一种药物,导致患者术中突发过敏性休克,虽经全力抢救挽回生命,但仍经历了惊险的一幕。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任何看似 “轻微” 的过敏史都可能在麻醉中引发严重后果,隐瞒或遗漏过敏信息,无异于给手术安全埋下隐患。
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过敏体质患者在术前还需要配合医生完成一些特殊准备。比如,部分患者可能需要提前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对哪些麻醉药物过敏;对于高风险人群,麻醉团队会提前备好抢救药物和设备,术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甚至采用 “小剂量试探给药” 的方式逐步增加药物剂量,观察无异常后再继续。这些措施虽然增加了操作流程,但能最大限度降低过敏风险。
此外,患者也需要主动做好术前准备:术前整理好自己的过敏清单,包括食物、药物、接触物等所有明确过敏的物质;如果曾在既往手术或麻醉中出现过不适反应,即使不确定是否为过敏,也应详细告知医生;术前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保持身体处于稳定状态,这些都能为安全麻醉加分。
总之,过敏体质并非麻醉的 “绊脚石”,但需要医患双方共同重视过敏史的收集与评估。麻醉前医生不厌其烦地询问过敏史,不是小题大做,而是用专业和细心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作为患者,如实提供过敏信息、积极配合术前准备,才能让麻醉过程更加平稳。记住,在麻醉安全这件事上,没有 “无关紧要” 的细节,每一次坦诚沟通,都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
(赵志莉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