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做增强CT时,医生常会让患者喝一杯无色或淡黄色的液体,有时还会从静脉注射另一种造影剂。很多人对此充满疑惑:“这东西是什么?为什么要喝?过敏体质能做吗?”其实,这些“造影剂”是增强CT的“得力助手”,能让病变显示更清晰,但也存在一定的过敏风险。本文将详细解析造影剂的成分、作用,以及过敏体质者的注意事项。
一、增强CT的“秘密武器”:造影剂是什么?
增强CT与普通CT的最大区别,就是需要使用造影剂(又称“对比剂”)。造影剂本身不产生图像,但能改变人体组织的X线吸收能力,让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对比更明显,就像给“隐形的病变”涂上颜色,方便医生识别。
造影剂的分类:口服与静脉,用途不同
临床常用的造影剂分为两类,作用和使用场景完全不同:
-口服造影剂:多为含碘的水溶液(如泛影葡胺、碘海醇),也有少数是不含碘的阴性造影剂(如甘露醇、水)。口服造影剂的主要作用是“标记”胃肠道,让胃肠道与周围组织区分开。例如,做腹部CT时,胃肠道内的气体或内容物可能与肝脏、胰腺等器官重叠,口服造影剂后,胃肠道显影清晰,能避免将肠道内的粪块误判为肿瘤。
-静脉造影剂:均为含碘的水溶性制剂(如碘佛醇、碘克沙醇),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流经全身器官。它能让血管、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细节更清晰,尤其适合观察肿瘤的血供(如肝癌会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血管是否狭窄或堵塞(如冠心病的冠状动脉CTA)。
造影剂的核心成分:碘,为什么是它?
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几乎都含碘,原因有二:
-碘的原子序数高(53号元素),对X线的吸收能力强,能显著提高组织与病变的密度差异,增强显影效果;
-碘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与水分子结合后能形成水溶性制剂,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安全性较高。
不含碘的造影剂(如用于MRI的钆剂)不用于CT,因为它们无法改变X线的吸收特性,无法增强CT图像的对比度。
二、为什么要喝造影剂?哪些检查需要喝?
口服造影剂的核心作用是“充盈空腔器官”,让胃肠道等含气或含液的结构显影,避免与周围组织混淆。以下检查通常需要口服造影剂:
-腹部CT(包括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胃肠道):胃肠道与这些器官位置邻近,若不充盈造影剂,可能将肠道内的气体误判为“器官破裂”,或将粪块误判为肿瘤。口服造影剂后,胃、小肠、结肠显影清晰,能清晰显示器官的边界和病变(如胃溃疡、肠套叠)。
-盆腔CT(包括膀胱、子宫、前列腺):需口服造影剂充盈直肠和结肠,同时可能需要憋尿(让膀胱充盈),以区分盆腔内的软组织器官(如子宫肌瘤与肠道肿瘤)。
-增强CT的辅助准备:在静脉注射造影剂前口服造影剂,能更清晰显示胃肠道与血管的关系(如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血管)。
口服造影剂的时机和剂量有讲究:通常在检查前30-60分钟开始服用,分多次喝完(总量约500-1000毫升),目的是让造影剂均匀充盈胃肠道各段(胃、小肠)。若喝得太快,可能导致造影剂集中在胃内,小肠显影不佳;喝得太慢则可能错过最佳显影时间。
三、静脉注射造影剂:让病变“无处遁形”
与口服造影剂不同,静脉造影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能让血管、肿瘤、炎症等病变“主动显影”,是增强CT的核心。它的作用就像给病变“打标记”,让医生能更清晰地判断病变性质。
静脉造影剂的显影原理
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血液供应不同:
-恶性肿瘤通常血供丰富,静脉注射造影剂后会快速“强化”(显影变亮),且消退较快(如肝癌的“快进快出”特征);
-良性肿瘤(如肝血管瘤)血供较慢,造影剂会缓慢进入并停留较长时间;
-炎症组织会因血管通透性增加,造影剂渗出较多,表现为弥漫性强化。
通过观察病变的“强化模式”,医生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是良性还是恶性,这是普通CT无法实现的。
哪些检查必须用静脉造影剂?
-肿瘤评估:如肺部结节(判断是否为肺癌)、肝脏占位(区分肝癌与血管瘤)、肾脏肿瘤等,需通过静脉造影剂观察血供情况;
-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冠状动脉CTA)、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需造影剂显示血管形态,判断是否狭窄、堵塞或撕裂;
-感染与炎症:如胰腺炎、肾盂肾炎,造影剂能显示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
-术后复查:如肿瘤术后判断是否复发,造影剂能让微小复发灶显影更清晰。
四、造影剂的风险:过敏反应与肾损伤
造影剂虽能提高诊断准确性,但也存在一定风险,其中最受关注的是过敏反应和肾脏损伤。
过敏反应:发生率不高,但需警惕
造影剂过敏反应的本质是“机体对碘或造影剂辅料的异常免疫反应”,发生率约为0.5%-3%,多数为轻微反应,严重过敏(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0.01%-0.05%。
-轻微反应:最常见,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恶心、呕吐、头晕等,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休息后可自行缓解;
-中度反应:如面部或喉头水肿、胸闷、呼吸困难,需及时注射抗过敏药物(如地塞米松、肾上腺素);
-严重反应:罕见但致命,表现为血压骤降、意识丧失、心跳骤停,需立即抢救。
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人体质相关,与造影剂剂量关系不大,即使是小剂量也可能引发严重反应。
肾脏损伤:“造影剂肾病”
少数人(尤其是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静脉造影剂后可能出现肾功能下降,称为“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约2%-10%。主要原因是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时,可能引起肾小管损伤或肾脏缺血。
高危人群包括:
-慢性肾病患者(肌酐升高);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肾功能不全者);
-脱水或血容量不足者;
-高龄(>70岁)、低血压、心力衰竭患者。
造影剂肾病通常在检查后24-48小时出现,表现为尿量减少、肌酐升高,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恢复,少数可能进展为永久性肾损伤。
五、过敏体质能做增强CT吗?分情况对待
“过敏体质”并非增强CT的绝对禁忌,但需提前评估风险,做好预防措施。
这些情况属于“高风险”,需谨慎
-有明确造影剂过敏史:曾对碘造影剂发生过皮疹、呼吸困难等反应,再次过敏的风险高达10%-30%,需提前告知医生,通常不建议再次使用含碘造影剂,可考虑改用其他检查(如MRI);
-对多种物质过敏:如花粉、尘螨、食物(海鲜、鸡蛋)等过敏,尤其是有过敏性哮喘、过敏性休克病史者,造影剂过敏风险较高;
-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控制:碘造影剂含大量碘,可能加重甲亢症状,需待甲亢控制后再做检查。
低风险过敏体质:可做,但需做好预防
-仅对少数物质轻微过敏(如皮疹),无严重过敏史,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增强CT,但需:
-检查前告知医生过敏史,选择低渗透压造影剂(如碘克沙醇,过敏风险较低);
-检查前30分钟预防性使用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地塞米松);
-检查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备好抢救设备。
替代方案:无法使用碘造影剂时怎么办?
若确实对碘造影剂过敏,可根据病情选择其他检查:
-肿瘤评估:可选MRI(无辐射,无需碘造影剂);
-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可选择冠脉造影(有创检查,但过敏风险低)或MRI血管成像(MRA);
-紧急情况(如怀疑主动脉夹层):可使用低剂量造影剂,同时做好抢救准备。
六、检查前后的注意事项:降低风险的关键
检查前
-如实告知病史:包括过敏史、肾功能情况(如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肾病)、是否怀孕或哺乳期;
-完善术前检查:高龄、有肾病风险者需提前查肾功能(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
-避免脱水:检查前4小时可适量饮水(清水),保持血容量充足(糖尿病患者需遵医嘱);
-去除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等,避免影响图像质量;
-签署知情同意书:医生会告知造影剂的风险和获益,确认同意后再进行检查。
检查中
-配合医生摆位,保持身体不动,避免图像模糊;
-静脉注射造影剂时可能感到轻微发热(尤其是头部、全身),这是正常现象,无需紧张;
-若出现头晕、胸闷、皮疹等不适,立即告知医生或技师。
检查后
-多喝水:检查后4-6小时内饮用1000-2000毫升温水,促进造影剂排出,减少肾脏负担;
-观察30分钟:造影剂过敏反应多在30分钟内发生,检查后需在候诊区观察,无不适再离开;
-特殊人群随访:肾功能不全者需在检查后1-3天复查肾功能;
-哺乳期女性:检查后可继续哺乳(造影剂进入乳汁的量极少,对婴儿无影响),若担心,可暂停哺乳24小时并挤出乳汁。
七、常见误区:别让这些说法误导你
误区1:对海鲜过敏就是对碘过敏,不能做增强CT
海鲜(如虾、蟹)过敏是对海鲜中的蛋白质过敏,而非碘过敏。碘是人体必需元素(如甲状腺激素的成分),对海鲜过敏者不一定对碘造影剂过敏,两者无直接关联。但这类人群属于“过敏体质”,需提前告知医生并做好预防。
误区2:喝造影剂比静脉注射更安全,无需担心过敏
口服造影剂虽过敏风险低于静脉注射,但仍可能引发过敏(尤其是胃肠道反应)。若口服后出现剧烈呕吐、腹痛、皮疹,需立即告知医生,必要时停止检查。
误区3:造影剂会在体内残留,对身体有害
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正常肾功能者24小时内可排出90%以上,72小时内基本排净,不会在体内残留,也不会产生长期毒性。
误区4:增强CT比普通CT更准确,所有情况都要做
增强CT虽能提供更多信息,但并非所有情况都需要。例如,单纯排查颅骨骨折只需普通CT;肺部结节的初步筛查用低剂量CT即可,无需增强。是否用增强CT,需医生根据病情判断,避免过度检查。
结语
造影剂是增强CT的“得力助手”,能让病变显影更清晰,但也存在过敏和肾损伤的风险。过敏体质者并非完全不能做,关键是提前告知医生过敏史,做好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检查前后遵循医生指导(如多喝水、观察反应),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记住:增强CT的选择核心是“利大于弊”——当它能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信息时,收益远超过潜在风险。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不必因恐惧而拒绝必要的检查,也不要盲目要求做增强CT,科学选择才能既保护健康,又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雷飞 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二门诊部 影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