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做增强CT为啥要打针?造影剂的作用原来这么重要

2024-10-15 15: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医院的检查项目中,增强CT可能是最让人感到“迷惑”的检查之一。躺在检查床上,看着护士将一根细细的留置针扎入手背静脉,冰凉的液体缓缓注入体内,很多人心里都会犯嘀咕:明明普通CT就能看清身体结构,为什么还要打针?这神秘的“液体”究竟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增强CT与造影剂的神秘面纱。

一、普通CT与增强CT:“黑白照片”与“彩色电影”的区别
想要理解增强CT为什么要打针,首先要明白CT的工作原理。普通CT就像是一台精密的“切片相机”,通过X射线对人体进行层层扫描,根据不同组织对X射线吸收程度的差异,生成黑白影像。骨骼含钙量高,对X射线吸收多,在图像上显示为白色;脂肪、空气吸收X射线少,就呈现黑色;而软组织(如肝脏、肾脏)吸收程度居中,显示为不同灰度的灰色。

但这种“黑白照片”存在局限性。当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密度相近时,普通CT很难区分二者。比如肝脏内一个直径1厘米的肿瘤,如果它和周围正常肝组织的密度差不多,就可能“隐身”在灰色的影像中,导致漏诊。而增强CT,就像给黑白照片加上了“色彩滤镜”,通过引入造影剂,让原本相似的组织“现形”。

二、造影剂:点亮病变的“探照灯”
造影剂,顾名思义,是一种能够增强影像对比度的物质。目前临床常用的造影剂主要是含碘的水溶性化合物,它们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远高于人体组织。当造影剂随着血液循环流经全身时,就像在人体内部安装了无数个“小灯”,哪里血流丰富,哪里就会被“点亮”。

以肝脏为例,正常肝细胞具有丰富的血供,注射造影剂后,肝细胞会快速摄取造影剂,在CT图像上呈现均匀的高密度影;而肝癌细胞的血供模式与正常细胞不同,它们往往存在异常增生的血管。在造影剂注入后的不同时间点,肝癌病灶与正常肝组织对造影剂的摄取、排泄速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反映在CT图像上,表现为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变化。医生通过观察这些动态变化,就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甚至推测肿瘤的性质。

此外,造影剂还能帮助医生观察血管系统。当造影剂流入血管后,原本在普通CT中难以分辨的细小血管会变得清晰可见。这对于诊断血管狭窄、堵塞、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疾病至关重要。例如,在检查脑血管时,增强CT可以清晰显示脑血管的走形、有无斑块形成,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脑供血不足或脑卒中风险。

三、打针背后的“时间密码”
增强CT不仅要打针,还要把握“黄金时间”。不同器官、不同疾病对造影剂的摄取和代谢速度不同,医生会根据检查目的,精确控制扫描时间。一般来说,造影剂注入体内后,会经历动脉期、静脉期和延迟期三个阶段。

动脉期通常在注射后15-30秒,此时造影剂主要分布在动脉血管中,适合观察动脉血管病变,如肝动脉栓塞、肾动脉狭窄等;静脉期在注射后60-90秒,造影剂进入静脉系统,能够清晰显示静脉血管以及肝脏、肾脏等器官的实质强化情况;延迟期则在注射后3-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用于观察病变组织对造影剂的排泄情况,帮助鉴别肿瘤的良恶性。

这种分阶段扫描,就像给病变组织拍“动态电影”,医生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影像,捕捉病变组织的细微变化,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四、安全使用造影剂:这些要点需牢记
虽然造影剂能大幅提升CT检查的诊断价值,但它毕竟是一种外来物质,使用时需要关注安全性。目前,临床使用的造影剂安全性较高,但仍有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肾脏损害等。

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轻度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休克等。为了降低风险,医生会在检查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对于有过敏体质、甲状腺功能亢进、肾功能不全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会谨慎评估造影剂的使用。此外,检查前还会进行过敏试验(虽然目前过敏试验的预测价值存在争议,但部分医院仍会采用)。

造影剂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造影剂肾病,尤其是本身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因此,检查前后医生会建议患者大量饮水,加速造影剂排出,减少对肾脏的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造影剂不断涌现,检查流程也在持续优化。比如,双能量CT技术能够更精准地分析造影剂分布,降低造影剂用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可以帮助医生更快、更准确地解读增强CT图像。未来,增强CT与造影剂将在疾病诊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精准、更安全的医疗服务。

下次再走进CT室,看到护士准备打针时,你就能明白,这一针注入的不仅是造影剂,更是解开疾病谜题的关键线索。

(王猛 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 医学影像中心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