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次增强 CT,相当于在普通 CT 的基础上给血管“上色”。显影效果好了,诊断精度高了,但“往血管里打药”这件事也让不少人心里打鼓:造影剂到底会不会伤身体?副作用有多大?哪些人可以不做?本文围绕碘对比剂(增强 CT 最常用的造影剂),基于最新循证证据与权威指南,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危险因素、预防及处理措施一次讲清。
一、造影剂是什么
目前增强 CT 选用的都是“非离子型、低渗或等渗”碘对比剂,例如碘海醇、碘帕醇、碘克沙醇等。它们含碘量高,能阻挡 X 线,从而让血管和病灶呈现高信号。由于分子结构改良,渗透压接近血浆,化学毒性远低于早期离子型产品。
二、不良反应的“全貌图”
临床把碘对比剂的不良反应分为急性(1 小时内)、迟发性(1 小时–1 周)与极晚期(1 周以后)。其中绝大部分为轻度、可自限的“类过敏反应”,真正危及生命的事件极少。
1. 急性不良反应
发生率约 0.3%–3%,与药物剂量、速率、患者体质相关。
• 轻度(80% 以上):全身一过性热感、金属味、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荨麻疹,无需特殊处理即可自行缓解。
• 中度:弥漫性荨麻疹、面部水肿、轻度支气管痉挛、胸闷气急,需停药、吸氧、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
• 重度(罕见,约 1/2 500–1/25 000):喉头水肿、严重支气管痉挛、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惊厥、心脏骤停,需要立即抢救。
2. 迟发性不良反应
发生率约 1%–2%,表现为检查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皮疹、头痛、肌痛、低热、乏力,多数 2–7 天自愈。
3. 极晚期/肾损伤
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N)是最受关注的器官毒性。无基础肾病人群发生率 <1%;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龄、脱水、心衰或使用大剂量对比剂时,风险可升至 10%–30%。CIN 多表现为检查后 48–72 小时内血肌酐升高 ≥44 μmol/L 或 ≥25%,多数 1–2 周恢复,极少进展为不可逆肾衰竭。
4. 局部外渗
高压注射器推注速度快,若留置针滑脱或血管壁脆弱,可导致造影剂渗漏至皮下,表现为局部肿胀、疼痛、麻木,重者可出现组织坏死。发生率 <1%,及时处理大多预后良好。
三、危险因素:谁更容易出事
1. 既往碘对比剂中重度反应史
2. 哮喘或其他重度过敏性疾病
3. 甲状腺功能亢进未控制
4. 中重度肾功能不全(eGFR <45 mL·min⁻¹·1.73 m⁻²)
5. 重症肌无力、妊娠、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6. 高龄(>75 岁)或婴幼儿,因器官储备低。
四、检查前后:如何把风险降到最低
1. 全面评估
开单医师需询问过敏史、哮喘史、甲亢、肾功能、用药史等,必要时检测 eGFR。 对高危人群权衡利弊,决定是否改用平扫、MRI 或其他检查。
2. 预防用药
对曾有中度以上碘对比剂反应者,可在检查前 12 小时口服甲泼尼龙 32 mg + 非那根 25 mg,或等效方案;但最新指南指出药物预防并不能完全消除重度反应,关键仍是风险分层。
3. 水化
检查前后 6–12 小时口服或静脉补液(生理盐水 1 mL·kg⁻¹·h⁻¹)可显著降低 CIN 风险。糖尿病患者停二甲双胍 48 小时,肾功能恢复后再用。
4. 设备与人员
注射室配备氧气、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β₂ 受体激动剂、除颤仪,医护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流程,是降低死亡率的最后防线。
5. 检查后留观
建议注射后留观 30 分钟,期间出现皮疹、气促、心悸立即呼叫。回家后若出现进行性皮疹、少尿、腰痛等,应第一时间就医。
五、关于“皮试”的误区
国内外指南一致指出:碘对比剂皮试对预测急性反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且可能诱发严重反应,因此不推荐常规做皮试。
六、特殊人群策略
1. 肾功能不全
eGFR <30 mL·min⁻¹·1.73 m⁻² 视为绝对慎用;如必须检查,改用低渗或等渗对比剂、最小剂量、充分水化,必要时术后血液透析,但透析并不能完全清除造影剂。
2. 甲亢
未控制者禁用;已服药稳定 3 个月以上、TSH 正常者可谨慎使用,并继续抗甲状腺药物。
3. 孕妇
孕早期尽量避免;若病情需要,权衡获益与潜在风险,优选低剂量、低渗非离子对比剂。
4. 哺乳期
进入乳汁的量 <1%,无需中断哺乳;若母亲担心,可检查后 24 小时内弃奶一次。
七、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
轻度反应:多饮水、休息,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
中度反应:留院观察,吸氧、静脉补液、甲强龙 + 非那根。
重度反应:立即肾上腺素肌注、气道管理、扩容升压、心电监护,转入 ICU。
局部外渗:抬高患肢、冷敷 15 min × 3,面积大可考虑透明质酸酶皮下注射,疼痛剧烈或皮肤苍白需外科会诊。
八、正确认识:有副作用≠不安全
现代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已把严重不良反应压到十万分之几的量级,远低于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药物的严重事件率。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在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适应证评估、风险筛查、预防水化及应急准备。只要医患双方共同遵守“评估—预防—监测—急救”四步闭环,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安全完成检查并从中获益。
九、一句话总结
碘对比剂确有副作用,但风险极低且可防可控;真正需要警惕的是不做风险评估、不按规范操作的“野路子”。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就能把风险压到最低,把诊断价值放到最大。
(高雅 许昌医院 放射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