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医院看病时,你或许听医生说过“做个增强CT检查”。不少人会心生疑惑:普通CT和增强CT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要往身体里注射造影剂?这些造影剂安全吗?今天,我们就来揭开CT造影剂的神秘面纱,了解它如何帮助医生获得更清晰的视野,为疾病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一、为什么需要CT造影剂?普通CT的“局限”与造影剂的作用
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医院里常见的检查手段,它就像一台“人体切片机”,通过X射线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断层扫描,再由计算机处理形成图像。普通CT能清晰呈现骨骼、肺部等密度差异大的组织,但面对肝脏、肾脏、血管等软组织,就容易“犯迷糊”。比如在检查肝脏肿瘤时,普通CT图像中肿瘤和正常肝组织的边界往往不够清晰,医生难以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这时,CT造影剂就派上了大用场。造影剂也叫对比剂,它的主要作用是增加不同组织或器官之间的对比度。当造影剂进入人体后,会在特定组织或器官中分布,改变这些部位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这样一来,原本在普通CT图像中“模糊不清”的组织,在增强扫描下就能清晰地“显形”,就像给身体内部打了一束“聚光灯”,帮助医生发现微小病变、判断病变性质,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二、CT造影剂的“工作原理”:如何点亮身体内部的“地图”
目前临床常用的CT造影剂主要是含碘造影剂。碘元素对X射线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当含碘造影剂注入人体血管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各个组织和器官。在CT扫描过程中,富含造影剂的部位会吸收更多的X射线,在图像上呈现出高亮的白色,而其他部位则相对灰暗,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以脑血管检查为例,注入造影剂后,血管会在CT图像中呈现出清晰的白色条索状,医生可以直观地观察血管是否狭窄、堵塞,是否存在动脉瘤等病变。如果是检查肾脏,造影剂会先通过肾脏的肾小球过滤,再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医生通过不同时间点的CT扫描,能够动态观察肾脏的血流灌注情况、肾功能状态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等异常占位。
根据使用方式的不同,造影剂分为血管内注射和非血管内使用(如胃肠道造影)。血管内注射是最常见的方式,一般通过静脉注射快速将造影剂注入体内,让它在短时间内随血液分布到全身,满足快速扫描成像的需求;非血管内使用则主要用于检查胃肠道,比如服用含造影剂的“钡餐”,可以帮助医生观察食管、胃和肠道的形态和病变。
三、CT造影剂安全吗?了解风险与应对措施
很多人对CT造影剂存在担忧,担心它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事实上,CT造影剂总体来说是安全的,但也存在一定风险,最常见的是造影剂过敏反应和对肾脏的影响。
造影剂过敏反应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轻度恶心呕吐等,一般无需特殊处理,短时间内可自行缓解;中度反应包括严重呕吐、荨麻疹、支气管痉挛等,需要及时进行抗过敏、对症治疗;重度反应较为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如出现喉头水肿、休克等情况,必须立即进行抢救。为了降低过敏风险,医生在检查前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疾病史,并进行过敏试验(虽然目前过敏试验的预测价值存在争议,但对高风险人群仍有一定参考意义)。
另一方面,部分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后可能出现造影剂肾病,尤其是本身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老年患者等高危人群。为了预防造影剂肾病,医生会在检查前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检查过程中尽量使用最小有效剂量的造影剂,并在检查后鼓励患者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体外。此外,近年来新型的低渗或等渗造影剂的应用,也进一步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四、检查前后注意事项:让CT造影检查更顺利
如果医生安排了增强CT检查,患者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检查前,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疾病史(如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过敏史、正在服用的药物等信息;按照医嘱禁食禁水,一般要求检查前4 - 6小时不要进食,以免检查过程中发生呕吐;取下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手表、皮带等,避免影响图像质量。
检查结束后,患者要在观察室留观30分钟左右,以便及时发现迟发性过敏反应;检查后24小时内要多喝水,每天饮水量在1500 - 2000毫升左右,加速造影剂的代谢;如果出现轻微的不适症状,如头痛、恶心等,不用过于紧张,一般会逐渐缓解,但如果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皮疹、呼吸困难等异常,要立即就医。
CT造影剂就像是医生的“火眼金睛”,让隐藏在身体内部的病变无所遁形。虽然它存在一定风险,但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规范操作下,增强CT检查能够为疾病诊断提供关键信息,帮助患者得到更准确的治疗。了解这些知识,下次面对CT造影检查时,你就能多一份安心,更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检查,为健康保驾护航。
(孙永胜 郑州颐和医院 医学影像科 主管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