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耳炎:儿童高发,家长如何早发现

2023-10-14 08:4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健康问题是每位家长最为关心的。而在众多儿童疾病中,中耳炎以其高发性、易反复的特点,常常让家长们忧心忡忡。中耳炎不仅可能影响孩子的听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和学习。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早发现、早干预,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呢?

一、认识中耳炎: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

中耳炎,顾名思义,是指中耳部位发生的炎症。根据病程长短和炎症性质,中耳炎可分为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在儿童中,急性中耳炎尤为常见,它往往由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引发,细菌或病毒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导致中耳腔内积液或化脓,进而引发疼痛、发热等症状。

为什么儿童更容易患中耳炎呢?这主要与儿童的生理结构有关。儿童的咽鼓管相对成人更短、更宽、更平直,这使得细菌或病毒更容易从鼻腔、咽部进入中耳。此外,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抵抗力较弱,也是中耳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中耳炎的症状:家长需警惕的“信号灯”

中耳炎的症状多种多样,且在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中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以下症状,应及时就医:

1.耳痛:这是中耳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孩子可能会表现出抓耳、摇头、哭闹等行为,尤其是在夜间或躺下时疼痛加剧。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来判断。

2.发热:中耳炎常伴有发热症状,体温可能高达38℃以上。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且伴有耳痛、听力下降等症状,应高度怀疑中耳炎的可能。

3.听力下降:中耳炎可能导致中耳腔内积液或化脓,影响声音的传导,从而导致听力下降。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声音反应迟钝、看电视时音量调大、要求重复说话内容等行为。

4.耳流脓:在慢性中耳炎或急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中耳腔内的脓液可能通过鼓膜穿孔流出,形成耳流脓的症状。此时,孩子可能会感到耳朵有湿润感,或家长发现孩子耳朵有黄色、脓性的分泌物。

5.其他症状:部分孩子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全身症状,以及烦躁不安、睡眠不佳等精神症状。这些症状虽然不特异,但结合耳痛、发热等症状,也应考虑中耳炎的可能。

三、早发现的关键:家长需掌握的“观察术”

中耳炎的早发现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技巧,以便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

1.定期检查耳朵:家长可以定期用干净的棉签轻轻擦拭孩子的外耳道,观察是否有分泌物或红肿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深入耳道内部,以免损伤鼓膜或引发感染。

2.注意孩子的行为变化:中耳炎可能导致孩子疼痛不适,进而影响其行为和情绪。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如是否频繁抓耳、摇头、哭闹等,以及是否有听力下降、对声音反应迟钝等表现。

3.关注孩子的全身症状:中耳炎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家长应定期测量孩子的体温,观察是否有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中耳炎的前兆或伴随症状。

4.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孩子有中耳炎的症状或疑似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医生会通过专业的检查手段(如耳镜检查、听力测试等)来确诊中耳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预防中耳炎:家长需做到的“防护网”

除了早发现、早治疗外,预防中耳炎同样重要。作为家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孩子构建一道坚实的“防护网”:

1.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适当运动等方式来增强孩子的免疫力,降低感染中耳炎的风险。

2.避免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中耳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家长应关注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增减衣物;避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

3.正确擤鼻涕:擤鼻涕时,家长应指导孩子先压住一侧鼻孔,轻轻擤出另一侧的鼻涕,避免同时压住两侧鼻孔用力擤鼻涕,以免将鼻涕压入中耳腔引发感染。

4.避免躺着喂奶:对于婴幼儿来说,躺着喂奶可能导致奶液流入中耳腔引发感染。因此,家长应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如将孩子抱起喂奶等。

5.定期检查听力:对于有中耳炎病史或家族史的孩子来说,定期检查听力有助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听力问题。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的听力测试。

五、结语:守护孩子的听力健康

中耳炎作为儿童高发的疾病之一,给孩子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威胁。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掌握中耳炎的相关知识,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我们也要从预防入手,为孩子构建一道坚实的“防护网”,守护他们的听力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我们不仅是孩子的守护者,更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让我们用爱和智慧为孩子撑起一片健康的天空,让他们在无忧无虑中茁壮成长。

(王珂 临西县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