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常感头晕乏力?可能是贫血在提醒你

2023-03-18 19: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你是否经常感到头晕、心慌、走几步就气喘吁吁?是不是总觉得脸色发白、精神不振?很多人会以为是“没休息好”或“低血糖”,但事实上,这些症状可能是在提醒你——你可能贫血了。

一、贫血是什么?并不是血少了

“贫血”并不是说血液量少了,而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导致血液运氧能力下降。血红蛋白是红细胞里的“运氧快递员”,一旦数量不足,全身组织和器官就会缺氧,从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常见的贫血类型包括:

缺铁性贫血:最常见,占全部贫血的60%以上。多见于女性、孕期人群、儿童。

巨幼细胞性贫血:多因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

溶血性贫血:红细胞被异常破坏过快。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慢性病性贫血:慢性感染、肿瘤、肾病等引起。

二、贫血的常见信号

贫血的症状往往逐渐出现,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包括:

头晕、乏力:供氧不足,脑部反应最明显。

面色苍白:尤其是口唇、指甲床、眼睑内侧的颜色变浅。

心慌、气促:心脏为补偿缺氧,会加快跳动。

注意力下降:缺氧会影响大脑功能,记忆力、注意力减退。

易疲劳:稍微活动就觉得累。

指甲脆弱、脱发:长期缺铁会影响角蛋白合成。

温馨提醒:有些贫血很“隐匿”,比如轻度贫血可能几乎没有症状,只有通过体检才能发现。

三、为什么会贫血?常见原因盘点

1. 缺铁

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挑食、节食、长期素食)

铁吸收不良(慢性胃炎、胃切除手术后)

失血(女性月经量大、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等)

2. 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

长期饮酒、胃肠手术、吸收不良

长期不吃肉类或绿色蔬菜

3. 慢性疾病

慢性肾病、肿瘤、感染性疾病等会抑制造血。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四、贫血的科学诊断

仅凭“脸色”不能判断贫血,必须通过检查确诊。常用方法有:

血常规: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体积等。

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帮助判断是否缺铁。

维生素B12、叶酸水平:判断是否营养缺乏。

骨髓检查:怀疑造血功能异常时进行。

五、不同类型贫血的治疗

贫血不是单一疾病,而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症候群,治疗必须“对症下药”:

1.缺铁性贫血

补铁是关键,可口服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

饮食增加富含铁的食物:红肉(牛肉、羊肉、猪肝)、动物血、深绿色叶菜。

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

2.巨幼细胞性贫血

补充维生素B12(肉类、蛋类、奶类)和叶酸(绿叶蔬菜、豆类)。

必要时肌肉注射B12。

3.溶血性贫血

找到并控制诱因(药物、感染、自身免疫问题)。

可能需要激素治疗或输血。

4.再生障碍性贫血

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六、生活中的防贫血妙招

均衡饮食

红肉、鱼类、动物肝脏、蛋类补铁效果好。

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橙子、猕猴桃)促进吸收。

深绿色蔬菜(菠菜、油麦菜)富含叶酸。

女性关注经期失血

经血过多应及时就医,避免长期慢性失血。

孕期营养跟上

孕妇铁需求量增加,需遵医嘱补铁。

戒烟限酒

烟酒都会影响造血功能和营养吸收。

七、警惕“拖出来”的后果

长期贫血不仅会让你“脸色差、没精神”,更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儿童、青少年:影响智力和身体发育。

孕妇:增加早产、低体重儿风险。

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引发心力衰竭。

因此,一旦发现有贫血症状或体检异常,应尽快明确原因并治疗。

结语

贫血并不只是“小毛病”,它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无论是频繁头晕乏力,还是体检发现血红蛋白偏低,都不应掉以轻心。通过科学检查、明确病因、对症治疗,大多数贫血是可以有效改善甚至治愈的。记住:别只顾着“补气色”,更要补对“缺什么”。科学防治贫血,让你精力充沛、脸色红润,从根源上找回健康。

(秦凡 南阳市中心医院 血液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