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疲劳乏力的体验,多数人会简单归结为睡眠不足或工作劳累。但当这种感觉反复出现,且即便睡够了觉、减少了工作量也不见好转时,就该警惕是否是身体内部出了问题。在内科临床中,不少常见疾病的早期信号就是持续的疲劳乏力,了解这些潜在问题,能帮助我们更早发现健康隐患。
贫血是引发疲劳的 “常客”。血液里的红细胞就像身体的 “氧气运输车”,一旦红细胞数量不够或血红蛋白偏低,全身器官就会因缺氧而 “罢工”。缺铁性贫血在女性、儿童和老人中尤为多见,她们可能因为月经量多、挑食、慢性出血等原因,导致铁元素缺乏,血红蛋白合成不足。这类患者除了总觉得累,还会脸色苍白、头晕,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通过血常规检查,能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值异常,及时补铁、调整饮食,通常能有效改善。
甲状腺功能出问题也会让人总提不起劲,其中甲减最为典型。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就像身体的 “能量调节器”,激素少了,新陈代谢会变慢,身体产生的能量不够,自然就容易累。甲减患者不仅乏力,还会怕冷、体重增加、皮肤干、便秘,反应也会变迟钝。而甲亢虽然会让代谢加快,但病情没控制好时,身体消耗太快,也可能让人觉得疲劳,同时还会有心慌、出汗多、体重下降、脾气暴躁等表现。抽血查甲状腺功能,能快速明确问题,对症治疗后,疲劳感会慢慢减轻。
糖尿病的早期,很多人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多饮、多食、多尿,反而最先感受到的是疲劳。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会转化成葡萄糖,胰岛素则像 “钥匙”,能帮葡萄糖进入细胞供能。糖尿病患者要么胰岛素不够,要么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葡萄糖用不上,细胞没能量,人就会乏力。而且高血糖会让身体像 “腌咸菜” 一样脱水,电解质紊乱,更会加重疲惫感。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能及时发现血糖异常,控制好血糖,疲劳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慢性肝病患者也常被疲劳缠上。肝脏是身体的 “代谢工厂”,负责处理糖、脂肪、蛋白质,还能解毒。一旦肝脏被病毒、酒精或药物损伤,代谢功能就会紊乱,能量生成不足,人就会没力气。肝炎、肝硬化患者除了乏力,还会没胃口、肚子胀,严重时皮肤和眼睛会发黄,肝区也会不舒服。肝功能检查能看到转氨酶、胆红素的异常,保护肝脏、治疗病因后,随着肝功能好转,疲劳也会减轻。
慢性肾病在早期往往没什么特别明显的症状,疲劳可能是最先出现的信号。肾脏不仅能排毒,还能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帮助制造红细胞。肾功能下降后,这种激素减少,会引发贫血,让人更累。同时,体内的代谢废物排不出去,堆积在身体里,会影响各个器官的功能,导致乏力、不想吃饭、恶心、水肿等。查尿常规和肾功能,能尽早发现肾脏问题,早治疗能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不好也可能让人总觉得累,尤其是慢性心衰。心脏就像个 “水泵”,负责把血液泵到全身。心衰时,这个 “水泵” 动力不足,全身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和氧气,自然会乏力。这类患者稍微活动就气短、累得慌,严重时躺着也不舒服,还会有腿肿、咳嗽咳痰的情况。做心电图、心脏超声或查 BNP,能辅助诊断,规范治疗后,心脏功能改善了,疲劳也会减轻。
除此之外,一些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病也会以疲劳为主要表现。比如肺结核,结核菌会消耗身体大量能量,患者除了累,还会低烧、夜里出汗、咳嗽甚至咯血。类风湿关节炎、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会让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身体长期处于炎症状态,能量消耗大,人就会乏力,还可能有关节痛、皮疹、发烧等症状。
说到底,疲劳乏力不是小毛病,可能是身体在给我们 “报警”。如果这种感觉持续超过两周,休息也缓解不了,千万别硬扛,最好去医院做些检查,比如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血糖、心电图等,尽早找到原因。平时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能帮我们远离很多内科问题。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更好地守护健康。
(杨东林 林州市东岗卫生院 内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