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临床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因为病情需要做 CT 或 MRI 检查,但一进入检查室就哭闹不止,无论家长和医护人员怎么安抚都无法配合。这让很多家长既心疼又焦急,不禁会问:这种情况下,麻醉能帮忙吗?用了麻醉会不会有风险呢?
其实,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对陌生环境、大型医疗设备以及检查过程中的声响、束缚感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抗拒,这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 CT 和 MRI 检查都需要受检者保持静止不动,否则就会影响图像质量,甚至导致检查失败,延误诊断和治疗。对于无法配合的孩子,通过麻醉让他们在检查过程中安静入睡,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且有效的解决办法。
这种为了完成检查而实施的麻醉,被称为 “检查麻醉”,也叫 “诊疗性麻醉”。它与手术麻醉的目的不同,不需要达到深度麻醉状态,通常只是让孩子短暂入睡,保持安静即可。常用的麻醉方式有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以及检查时间的长短来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方式。比如,对于婴幼儿,可能会采用吸入七氟烷的方式,这种药物起效快、苏醒迅速,安全性较高;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也可能选择静脉注射丙泊酚等短效麻醉药物。
那么,家长们最关心的 “检查麻醉” 风险问题,到底是怎样的呢?任何医疗操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麻醉也不例外,但 “检查麻醉” 的风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首先,在进行麻醉前,麻醉医生会对孩子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查看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排除麻醉禁忌证。比如,孩子是否有过敏史、心肺疾病、肝肾功能异常等,这些都会影响麻醉的安全性,只有在确认孩子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才会安排麻醉。
其次,“检查麻醉” 所使用的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代谢迅速等特点。在检查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全程守护在孩子身边,通过精密的仪器监测孩子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会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且,检查结束后,麻醉药物会很快被身体代谢排出,孩子通常能在短时间内苏醒,不会留下长期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可能存在的一些风险。比如,少数孩子可能会对麻醉药物产生过敏反应,出现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在麻醉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心率减慢、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情况。但这些风险的发生率是很低的,而且在有经验的麻醉医生的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下,大多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还有一些家长担心,麻醉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其实,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短时间、单次的 “检查麻醉” 会对儿童的智力产生不良影响。国际上多项研究显示,对于健康儿童,在 3 岁前接受几次短时间的麻醉,并不会影响其远期的认知功能和学习能力。当然,对于早产儿、有神经系统疾病的孩子,麻醉医生会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权衡利弊后再做出决定。
为了进一步降低 “检查麻醉” 的风险,家长们也需要做好配合工作。在检查前,要按照医生的要求让孩子禁食禁水,避免在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等情况。同时,要如实地向医生告知孩子的健康状况,包括既往病史、用药史、过敏史等,不要隐瞒任何信息。在孩子苏醒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哭闹、烦躁等情况,家长要耐心安抚,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
总之,当孩子在做 CT 或 MRI 检查时哭闹不配合,“检查麻醉”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办法。虽然它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在严格的术前评估、规范的操作以及严密的监测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和焦虑,应该相信医生的专业判断,积极配合医疗工作,让孩子能够顺利完成检查,早日明确诊断,得到及时的治疗。
(赵志莉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