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折后患肢咋放?抬高位置能帮消肿

2025-08-13 16:5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骨头 “咔嚓” 一声断了,除了钻心的疼,受伤的胳膊或腿很快就会肿起来,像个发面馒头。这时候,怎么摆放患肢成了一门大学问。其实,把患肢抬高到合适的位置,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着消肿,还能减轻疼痛。作为急诊外科护士,有必要把这些实用知识梳理清楚,让大家在遇到骨折时少走冤枉路。

一、为啥骨折后会肿胀
骨头就像支撑身体的钢架,周围包裹着肌肉、血管、神经和软组织。一旦发生骨折,不仅骨头断了,周围的血管也可能像被踩扁的水管一样受损。血管壁上的小裂缝会让血液里的液体偷偷跑到组织间隙里,就像水管漏水浸湿了周围的地面。

同时,身体会启动 “应急反应”,让更多的血液涌向受伤部位,带来修复所需的细胞和营养。但这些额外的血液和渗出的液体堆积在局部,就会让患肢肿起来。肿胀不仅看着吓人,还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让疼痛变本加厉,甚至影响血液循环,拖慢恢复速度。

二、抬高患肢消肿的原理很简单
把患肢抬高,可不是随便垫个枕头那么简单,这里面藏着物理学的小秘密。咱们的血管里,血液顺着血管流动就像水在管道里流动,受重力影响很大。当患肢处于低垂状态时,血液和渗出的液体受重力拉扯,会在受伤部位越积越多,肿胀自然就难消退。

而把患肢抬高到高于心脏的位置,就像给水流安装了一个 “反向坡度”。重力会帮助血液和组织液顺着血管回流到心脏,减少在受伤部位的堆积。这样一来,肿胀就能慢慢消退,疼痛也会跟着减轻,还能降低因为肿胀过甚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的风险。

三、不同部位骨折,抬高姿势各不同
不同地方骨折,患肢抬高的姿势和方法大不一样,得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

l 胳膊骨折。比如前臂或上臂骨折,最好让整个胳膊呈 90 度弯曲,放在胸前或者旁边的枕头上。手腕要稍微向上翘一点,就像手里端着一杯水不想洒出来的样子。这样既能保证胳膊高于心脏,又能让手部的血液顺利回流。可以准备一个专门的垫枕,把胳膊稳稳地托住,避免晃动。

l 腿部骨折。比如小腿或大腿骨折,就得让整个下肢都抬起来。可以在脚下垫上叠好的被子或枕头,让脚后跟悬空,膝盖稍微弯曲一点点。注意别只垫脚踝,那样会让腿部肌肉紧张,反而影响血液循环。整个腿部的高度要保持在高于心脏的位置,比如躺在床上时,把腿放在靠垫上,让臀部和腿部形成一个舒适的斜坡。

l 脚踝或足部骨折。抬高的重点就在脚部。可以用一个高一点的枕头把脚垫高,让脚尖朝上,脚跟离开床面。这样能让脚踝周围的血液和液体更容易流回身体,减轻局部的肿胀。

三、抬高的时间和频率有讲究
骨折后的前几天,是肿胀最容易加重的时期,这时候抬高患肢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好能保持持续抬高,除了必要的活动,比如去厕所、换药等,其他时间尽量让患肢处于抬高的位置。

晚上睡觉的时候,更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抬高姿势。可以在患肢下面垫上合适的枕头或垫子,调整到一个既舒服又能有效消肿的高度。别因为怕麻烦就把患肢随便放着,否则一夜醒来,肿胀可能会更严重。

随着肿胀逐渐消退,可以适当减少抬高的时间,但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每次活动患肢后,最好再把它抬高一段时间,帮助血液回流,防止肿胀反复。

四、光抬高还不够,这些细节要配合
抬高患肢虽然能帮着消肿,但不是唯一的办法,还得配合其他措施,效果才更好。

骨折后,医生通常会用石膏或夹板固定患肢,这时候要注意固定的松紧度。如果固定得太紧,会影响血液循环,即使抬高患肢,消肿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要是感觉固定部位特别紧,或者出现皮肤发白、发紫、麻木等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调整固定的松紧。

在受伤后的 48 小时内,可以用冰袋对患处进行冷敷。冷敷能让血管收缩,减少血液和液体的渗出,减轻肿胀。冷敷的时候,要用毛巾把冰袋包起来,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每次冷敷 15-20 分钟,每天可以敷 3-4 次,和抬高患肢配合起来,消肿效果会更明显。

另外,在不影响骨折愈合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活动一下患肢未受伤的关节和肌肉。比如胳膊骨折了,可以活动活动手指;腿部骨折了,可以活动活动脚趾。这样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但要注意动作轻柔,别用力过猛。

五、这些错误做法会影响消肿
在抬高患肢的过程中,有些错误的做法会影响消肿效果,甚至可能加重病情,一定要避免。

有的人觉得把患肢抬得越高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如果抬得过高,会让患肢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反而可能影响血液循环。只要让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就可以了,没必要追求过高的位置。

还有人在抬高患肢的时候,姿势不正确。比如胳膊骨折了,把胳膊直直地举过头顶,这样虽然高度够了,但会让肩部和肘部的肌肉紧张,不舒服不说,还可能影响血液回流。正确的姿势应该是让患肢处于放松、舒适的状态。

另外,有些人因为怕疼,就一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即使患肢已经麻木了也不调整。这样很容易导致压疮,还会影响血液循环。在保持抬高姿势的同时,要时不时地活动一下未受伤的部位,调整一下身体的位置,让患肢始终处于舒适且有效的抬高状态。

六、肿胀消退的信号要留意
在抬高患肢和采取其他消肿措施的过程中,要留意肿胀消退的信号,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

最明显的信号就是患肢的尺寸变小了,之前紧绷的皮肤变得松弛一些,疼痛感也会减轻。比如之前穿着的衣服或袜子,现在感觉没那么紧了,这就说明肿胀在消退。

另外,皮肤的颜色和温度也能反映肿胀的情况。如果患肢的皮肤颜色逐渐恢复正常,不再那么苍白或发紫,温度也和正常肢体差不多,就说明血液循环比较顺畅,肿胀在慢慢好转。

要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抬高和护理,肿胀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严重,或者出现了疼痛加剧、皮肤温度升高、发热等情况,要及时告诉医生,可能是出现了感染或其他并发症,需要及时处理。

总之,骨折后正确摆放患肢,把它抬高到合适的位置,是帮助消肿、促进恢复的重要措施。不同部位的骨折,抬高的姿势不同,时间和频率也有讲究,还得配合其他护理措施,避开错误的做法。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能让患肢的肿胀尽快消退,为骨折的愈合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在护理过程中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及时咨询医生或护士,获得专业的指导。

(曹丽敏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东院区急诊外科病区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