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外伤,不仅会带来剧烈的疼痛,还可能对肢体的功能造成严重影响。面对骨折,许多患者及家属常常陷入困惑:骨折后是否应该立即制动?肢体出现畸形时,又该如何正确地进行固定?本文将详细解答这些问题,旨在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一、骨折后能否活动?
骨折,顾名思义,即骨骼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中断。一旦发生骨折,受伤部位通常会伴随着疼痛、肿胀、功能障碍等症状。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不能动”,担心活动会加重损伤。然而,这种观念并不完全准确。
1. 初步应对:保持冷静,减少活动
在骨折发生的初期,确实需要尽量减少受伤部位的活动,以避免骨折断端移位,加重周围组织损伤,甚至刺破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此时,应立即停止一切可能加重损伤的动作,并寻求安全的环境,避免二次伤害。
2. 适度活动:遵循医嘱,促进康复
然而,长期的完全制动并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和功能的恢复。在得到专业医疗救治后,医生会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在康复的不同阶段,适度的活动对于促进骨折愈合、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至关重要。因此,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切勿自行盲目活动。
二、肢体畸形时的正确固定方法
骨折后,如果肢体出现畸形,往往意味着骨折断端已经发生了移位。此时,正确的固定对于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损伤、便于转运至医疗机构具有重要意义。
1. 判断情况,紧急处理
发现肢体畸形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丧失、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如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进行必要的急救措施。同时,应尽量避免搬动受伤肢体,以免加重损伤。
2. 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
在没有专业急救设备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临时固定,如木板、树枝、硬纸板等。注意,固定材料应具有一定的硬度和稳定性,能够支撑和保护受伤肢体。同时,固定材料的长度应超过受伤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以确保固定的有效性。
3. 正确固定步骤
暴露伤处:轻轻脱去或剪开受伤部位的衣物,暴露伤处,便于观察和固定。
保持原位:在固定前,尽量保持骨折断端在原位,避免不必要的移动。
合理包扎:使用绷带、布条等物品对伤处进行包扎,以减轻肿胀、出血,并为固定提供基础。包扎时,应注意松紧适度,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
实施固定:将固定材料放置在受伤肢体的适当位置,用绷带、绳索等物品将其与肢体紧紧绑在一起。固定时,应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避免关节过度屈曲或伸展。
检查血运:固定完成后,应定期检查受伤肢体的血液循环情况,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松开固定物,并寻求专业医疗救治。
4. 转运至医疗机构
完成初步固定后,应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在转运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受伤肢体的稳定,避免颠簸和碰撞。
三、结语
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外伤,其正确的处理和固定对于减轻疼痛、促进愈合、恢复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面对骨折时,应保持冷静,遵循医嘱,合理进行制动和功能锻炼。同时,在肢体出现畸形时,应迅速采取正确的固定方法,为后续的医疗救治赢得宝贵时间。记住,科学的应对和正确的固定是骨折康复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提高安全意识,预防骨折的发生,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吕维娜 信阳一五四医院 急诊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