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折现场急救,没有专业夹板时如何固定?

2024-10-24 08: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骨折现场急救中,固定的核心是“限制骨折端活动”——哪怕没有专业夹板,只要能找到合适的替代物,用正确方法固定,就能避免骨折端摩擦、移位,减少二次损伤。生活中常见的书本、衣物、树枝等,只要搭配得当,都能成为“应急固定工具”。

一、先明确固定的“底层原则”:不盲目复位,找对“支撑点” 

没有专业工具时,固定需遵循三个关键原则,避免帮倒忙: 

不强行复位:若骨折端已移位(如肢体弯曲变形),切勿用手推回,盲目复位可能刺破血管神经,只需保持原位固定即可;

“跨关节”固定:必须固定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比如前臂骨折,要同时固定腕关节和肘关节,否则关节活动会带动骨折端晃动;

垫软防压伤:固定物与皮肤之间需垫软布、衣物等,避免硬物体直接压迫皮肤(尤其骨突出部位,如手腕、脚踝),防止擦伤或血液循环受阻。 

另外,固定前若有开放性伤口,需先覆盖干净纱布(或毛巾替代),再进行固定,避免伤口暴露感染。 

二、临时固定具体方法

1、上肢骨折:书本、衣物、健肢都是“临时夹板”

上肢骨折(前臂、上臂、手腕等)因位置灵活,可借助身边轻便物品固定,重点是“让手臂保持稳定,避免晃动”。 

2、前臂骨折:用书本做“简易夹板”

前臂(手腕到肘关节之间)骨折时,可找厚度适中的书本(如32开字典、杂志)、硬纸板,或折叠后的硬塑料盒(如快递盒)作为替代夹板。

若找不到硬物体,可用“衣物卷”替代:将厚外套、毛衣卷成筒状,垫在前臂下方,再用布条将手臂与衣物卷绑紧,同样悬吊固定。

3、上臂骨折:借身体做“天然固定架”

上臂(肩关节到肘关节之间)骨折时,单靠外部物品难固定,可利用胸部作为支撑,将伤肢与身体绑在一起。

注意:绑布条时避开腋窝和乳头位置,防止压迫神经或造成不适。

4、手腕/手掌骨折:用硬纸板+手套“局部固定”

手腕或掌骨骨折(如摔倒时手掌撑地导致的骨折),可找硬纸板、塑料片,甚至折叠后的金属饭盒盖(需垫厚布)。

5、下肢骨折:利用健肢、长棍、门板做“支撑”

下肢骨折(大腿、小腿、脚踝)因承重需求,固定需更牢固,可找长条形硬物(如树枝、拖把杆)或直接借助健侧肢体(未受伤的腿)。

6、小腿骨折:树枝+布条“双固定”

小腿(膝盖到脚踝之间)骨折时,找两根长度超过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直树枝(或竹竿、拖把杆,需削去尖刺),若只有一根,可固定在腿外侧。

7、大腿骨折:门板+绳索“整体固定”

大腿骨折(股骨骨折)因骨骼粗壮,移位风险高,需用“大面积支撑物”固定整个下肢。

8、脚踝骨折:利用鞋+绷带“限位固定”

脚踝扭伤合并骨折时,伤者的鞋子本身就是“固定工具”——穿鞋状态下,脚踝活动受限,可减少移位风险。

9、特殊骨折:脊柱、肋骨骨折,“不固定”也是保护

部分骨折无需“外部固定物”,盲目固定反而可能加重损伤,重点是“保持原位、减少活动”。

10、脊柱骨折:绝对卧床,用硬担架搬运

脊柱骨折(如颈椎、腰椎骨折)若错位,可能压迫脊髓导致瘫痪,现场严禁固定肢体,需让伤者保持“整体不动”。

正确做法: 

1. 让伤者平卧在原地(若躺在软床上,需在身下垫硬木板),不要翻身、抬头或弯曲腰部;

2. 若需转移,用“滚动法”:3人站在伤者同侧,一人托头颈部,一人托腰臀部,一人托下肢,同时用力将伤者滚到硬担架上(保持身体成一条直线,无扭曲);

3. 用布条将伤者胸部、腰部、脚踝固定在担架上,避免搬运时晃动。

11、肋骨骨折:宽布条“胸带固定”

肋骨骨折(多因撞击导致)若未刺破内脏,重点是“减少胸廓活动”(呼吸时胸廓起伏会牵拉骨折端)。

三、总结

骨折现场无夹板时,固定的核心是“就地取材、稳定肢体”:先找身边可用的硬物体(书本、树枝等)或借助身体(健肢、胸部),再用软物垫在固定物与皮肤之间,最后用布条分点绑牢,绑后检查手指/脚趾是否发紫(若发紫需松绑,避免缺血)。

 需注意:临时固定只是“应急措施”,固定后需尽快拨打急救电话,转运时保持伤肢稳定,避免二次损伤。很多时候,正确的“土方法”比等待专业工具更重要——毕竟骨折急救中,“减少移位”就是在争取愈合的机会。

(耿兴聚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