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四肢骨折伴有休克,现场急救顺序是什么?

2024-05-08 15:1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当四肢骨折与休克同时出现时,现场急救需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核心原则。休克意味着机体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若不及时干预,可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而骨折处理需在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有序进行。

 第一步:优先识别休克,启动生命支持

 休克的早期识别是急救的起点。四肢骨折引发的休克多为失血性休克(如股骨骨折可失血10002000ml),也可能因剧烈疼痛、创伤应激导致神经源性休克。现场需通过“一看二摸三问”快速判断: 

 观察体征:注意伤者是否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如手心、额头冷汗),有无口唇发绀、意识模糊(如呼之不应、答非所问),呼吸是否急促(成人每分钟超过20次)。

 触摸检查:触摸桡动脉(手腕内侧),若脉搏细速(每分钟超过100次)、搏动微弱,或触摸足背动脉(脚踝内侧)搏动消失,提示循环衰竭。

 快速询问:若伤者意识清醒,询问是否有口渴感(休克典型表现)、受伤时间及出血情况,避免遗漏其他隐蔽伤口(如骨盆骨折可能合并内脏出血)。 

确认休克或疑似休克后,立即启动两项基础生命支持措施:

体位调整:让伤者平卧,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下肢抬高15°20°(增加回心血量),避免随意搬动躯干,尤其怀疑脊柱损伤时,需保持身体轴线稳定。

 保暖与供氧:用毯子、衣物包裹伤者(避免直接接触冰冷地面),若有条件(如现场有氧气瓶),给予鼻导管吸氧(流量24L/min),无供氧设备时确保现场通风,避免围观拥堵。 

第二步:控制活动性出血,阻断休克进展 

四肢骨折伴随的开放性伤口出血是休克的主要诱因,需在识别休克后立即止血,优先处理“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喷射状): 

 直接压迫止血: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衣物替代)覆盖伤口,手掌持续按压510分钟(避免反复掀开查看),压力以出血停止为宜,若纱布被血浸透,可在上方叠加新敷料,不拆除原有敷料。

 止血带止血(慎用):若压迫止血无效(如小腿开放性骨折伴股动脉破裂),可使用止血带。将止血带(宽布带、皮带等,禁止用细绳、铁丝)绑在伤口近心端(如大腿出血绑在大腿中上1/3处),松紧以出血停止、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为准,记录绑扎时间(每4060分钟放松12分钟,放松时用压迫法替代止血),并在伤者额头标注“止血带+时间”。

 闭合性骨折止血:闭合性骨折(无伤口)若肿胀剧烈、皮肤张力高,可能是骨折端刺破血管导致内出血,此时需通过后续固定限制骨折端活动,间接减少出血。 

第三步:快速固定骨折,减少二次损伤 

在出血控制、生命体征稍稳定后(如脉搏略缓和、意识清醒度提升),立即对骨折肢体进行固定。固定的核心目的是避免骨折端移动加重血管、神经损伤,同时减轻疼痛(疼痛会加剧休克): 

 固定原则:遵循“先近后远、先稳后固”,无需刻意复位(现场复位易加重损伤),重点是固定骨折上下关节。

 上肢骨折固定:前臂骨折时,用两块夹板(或硬纸板、书本)分别置于前臂掌侧和背侧,夹板长度超过腕关节和肘关节,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固定,再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呈“8”字绷带固定,避免晃动)。

 下肢骨折固定:大腿骨折时,可用健肢作为固定支撑(需在两腿间垫软布,避免摩擦),用绷带从脚踝到大腿根部螺旋缠绕,使伤肢与健肢绑紧(注意松紧适度,能插入一指为宜);若现场无夹板,也可使用长木板(长度超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固定,确保骨折端稳定。

 特殊情况处理:开放性骨折需先覆盖无菌纱布(避免骨折端暴露)再固定,若骨折端已穿出皮肤,不可强行推回,可在周围用敷料保护后固定。 

第四步:持续监测与转运,衔接专业救治 

现场急救的最终目标是安全转运至医院,转运前需再次评估生命体征,全程动态监测:

转运前检查:确认止血带未超时(若使用)、骨折固定牢固、伤者体位舒适(仍保持下肢抬高),若伤者意识模糊,需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

 转运中注意事项:搬运时需34人协同(平托法,避免抱头抱脚式搬运),保持身体水平,避免颠簸;途中持续观察面色、呼吸、脉搏,若出现呼吸骤停,立即停车进行心肺复苏。

 交接要点:到达医院后,向医护人员明确说明受伤时间、出血情况、止血带使用时间、骨折固定方式等,为后续治疗(如输血、手术)提供关键信息。

 总结:秩序即生机,细节定安危 

四肢骨折合并休克的现场急救,需严格遵循“识别休克→控制出血→固定骨折→安全转运”的顺序,每一步都需快速精准:休克识别要“早”,出血控制要“快”,骨折固定要“稳”,转运衔接要“畅”。需注意的是,现场急救仅为“过渡措施”,不可替代专业医疗救治,在完成基础处理后,需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耿兴聚 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 急诊创伤外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