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有人抱着胳膊喊疼,或者腿扭曲成奇怪角度瘫在地上,场面堪比“灾难片”?别慌!记住这几招,普通人也能化身“急救大神”,把混乱现场变成教科书级救援!
一、现场急救第一步:先别动!保命比救人更重要
看到伤者疼得直冒冷汗,很多人下意识想冲过去扶。打住!随意搬动骨折患者,就像硬掰断半截的筷子——只会让骨头断端扎得更深,甚至伤到血管和神经!曾有个工地事故,工友着急抬人,结果骨折处错位加重,差点造成终身残疾。
正确操作是大喊一声:“别碰!保持原地!”同时火速检查周围环境:有没有来往车辆?头顶会不会掉东西?先把二次危险排除干净。要是现场不安全,比如在马路中间,也别直接拖人!找木板、门板当“担架”,连人带板平移到安全地带,这才是专业操作。
二、火眼金睛辨骨折:这些信号别放过!
不是所有骨折都像电影里那样骨头“捅破皮肤”,很多时候骨折藏得很深。教你三招快速判断,比侦探破案还准:
1.看形状:受伤的胳膊或腿突然“弯成麻花”,比如手腕歪成90度,脚踝扭成“C型”,不用怀疑——骨折实锤!就像掰断的树枝,形状肯定不正常。
2.查痛感:轻轻碰一下受伤部位,伤者疼得大叫、不敢活动,或者一动就疼到冒冷汗,多半是骨折了。注意!千万别用力按压,否则就是“补刀”。
3.测功能:让伤者试着抬胳膊、抬腿,如果完全动不了,或者一使劲就疼得龇牙咧嘴,基本可以确定骨头“罢工”了。比如手指骨折后,连拿筷子都做不到。
要是发现伤口流血,甚至骨头直接“露”出来(这叫开放性骨折),更要警惕!这种情况感染风险爆表,必须重点处理!
三、教科书式急救三连:止血+固定+搬运
(一)止血:别让伤口变成“水龙头”
看到伤口流血,别学电视剧用嘴吸血!正确做法是用干净毛巾、T恤,用力按压在伤口上!记住,力度要像压瘪易拉罐一样,既能止血又不阻断血液循环。如果5分钟后还在流血,赶紧升级操作——加压包扎!用纱布或衣物叠成厚块压住伤口,再用鞋带、布条一圈圈缠紧。
遇到“血崩”级出血,可能伤到了大动脉!立刻用皮带、围巾在伤口上方(靠近心脏那边)捆扎止血。但每15分钟必须松开1分钟,不然肢体缺血坏死,记住,止血带只是“救命手段”,捆扎超过1小时可能要截肢,所以捆上后立刻拨打120!
(二)固定:给骨折部位穿上“铠甲”
没有专业夹板?身边的东西都是“神器”!木板、雨伞、杂志,甚至卷起来的报纸都行。固定时记住三个黄金法则:
1.超关节固定:比如小腿骨折,夹板要从大腿绑到脚踝,就像给腿穿了件加长铠甲;手腕骨折,夹板得从手肘固定到手指。
2.加缓冲垫:在夹板和皮肤之间垫上毛巾、衣物,防止压伤皮肤,不然直接绑木板,比伤口还疼!想象一下用铁板夹腿,谁受得了?
3.松紧适度:捆扎后能塞进一根手指最合适。太松骨头会“蹦迪”,太紧血液不流通,都会耽误恢复。
曾经有个小朋友摔断胳膊,家长用雪糕棍和红领巾DIY夹板,完美撑到送医,被医生夸“民间高手”!
(三)搬运:别把伤者当麻袋拖!
固定好后,怎么送医也有大学问!一人抬胳膊一人抬腿的“双人拖行法”最危险,可能伤到脊柱!正确姿势看这里:
-平托大法:3-4人蹲在伤者同一侧,分别托住头、肩、腰、腿同时发力平稳抬起,就像抬一块大平板。
-硬核装备:如果怀疑脊柱骨折,必须用门板、硬木板当担架,绝对不能让伤者坐起来或扭身子!曾有患者被抬着坐进救护车,结果脊髓损伤导致瘫痪,教训太惨痛!
搬运时眼睛别离开伤者!如果突然剧痛、面色苍白,立刻停下检查,别硬扛!
四、急救雷区千万别踩!
1.热敷消肿?越敷越肿!:骨折早期热敷会加速出血,越敷越肿。受伤24-48小时内,冰敷才是王道!用毛巾裹住冰块,每次敷15-20分钟,能止痛消肿。
2.强行掰正骨头?后果很严重!:非专业人士别试图把骨头“掰回去”,错位的骨头可能损伤血管神经。保持原位等待医生处理才是正确操作。
3.喂水喂食?小心要命!:送医前别给伤者喝水吃东西,麻醉时可能引发呕吐、窒息。即使伤者喊渴,也只能用棉签湿润嘴唇。
五、送医后这些细节能救命
拨打120时,说清这三件事:具体位置(比如“XX路口便利店旁”)、受伤情况(“左腿骨折,伤口流血”)、联系方式。要是等不及救护车,可以拦私家车,但要在后座铺软垫,给伤者留出足够空间,避免颠簸。
到医院后,尽量回忆受伤经过:怎么摔的?多高的地方掉下来?这些细节能帮医生快速判断伤情。曾有患者家属清楚描述“从3米高处坠落,屁股着地”,医生立刻警惕腰椎损伤,及时做检查避免漏诊。
四肢骨折虽然吓人,但掌握正确急救方法,普通人也能成为“救命英雄”!记住:冷静判断、科学处理、及时送医,这三个关键词能让你在突发状况下从容应对。下次遇到骨折现场,别再手足无措,亮出你的“教科书操作”,分分钟稳住局面!你就是现场最靠谱的“急救担当”!
(李浩 河南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急诊外科(创伤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