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是常见的意外伤害,在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运动损伤、高空跌落等都可能导致四肢骨折。一旦发生四肢骨折,正确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而一些错误操作不仅无法缓解伤情,还可能加重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以下将详细介绍四肢骨折急救的黄金法则以及需要避免的错误操作。
一、四肢骨折急救黄金法则
1.确保安全与停止活动
在发现有人四肢骨折后,首先要确保自己和伤者的安全。如果处于危险环境,如交通事故现场、火灾现场等,应尽快将伤者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同时,让伤者停止受伤部位的活动,避免因活动导致骨折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加重疼痛和出血。
2.固定骨折部位
固定是四肢骨折急救的关键步骤之一。可以使用夹板、木棍、书本、树枝、擀面杖、雨伞、报纸卷等物品将骨折处固定。固定时,要注意夹板或固定物品应长出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以提供足够的支撑,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并且,在夹板与肢体之间要垫上松软物品,如毛巾、衣服等,避免压迫神经和血管。例如,在固定前臂骨折时,可将木板放在前臂前后,用绷带或布条固定,同时在前臂与木板之间垫上柔软的衣物。
3.冷敷
在受伤后的早期阶段,冷敷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持续15-20分钟,每天数次。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以免造成冻伤。冷敷的原理是通过降低局部温度,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缓解肿胀和疼痛。
4.包扎伤口
如果有开放性伤口,应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包扎伤口,以防止感染。包扎时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伤口出血较多,可在包扎前先进行止血处理,用干净的纱布或压迫物轻压在伤口上止血。
5.抬高受伤肢体
将受伤的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有助于减轻肿胀。因为抬高肢体可以促进静脉回流,减少血液在受伤部位的淤积。例如,如果腿部骨折,可将腿部放在枕头上,使其高于心脏位置。
6.寻求医疗帮助
尽快呼叫急救服务或前往医院就诊。在等待医疗救援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者的情况,包括呼吸、意识和血液循环等。如果伤者出现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皮肤苍白或发紫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二、需要避免的错误操作
1.错误复位固定
千万不要立即进行伤肢的复位固定。骨折复位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操作,需要医生根据X光片等检查结果,准确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位置,然后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位。如果在现场自行复位,可能会加重骨折端的损伤,导致骨折移位、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例如,在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一位因拔河导致手腕离断伤的患者案例中,如果在现场有人试图自行复位,很可能会使患者的手腕损伤更加严重,增加治疗的难度和风险。
2.不当止血与包扎
包扎前应先进行止血处理,但要注意方法正确。如果用不干净的敷料盲目包扎开放性伤口,会将细菌带入伤口中,导致肢体伤口感染,甚至引发骨髓炎等严重后果。同时,包扎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例如,大腿骨折时,内出血量较大,如果包扎固定过紧,可能引起神经麻痹,导致肢体功能障碍。
3.随意搬动伤者
随意搬动伤者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四肢骨折后,伤处会迅速肿胀,若随意搬动,伤者折断的骨端有可能刺破血管而引起出血,或使已经止血的骨折断端再次出血。比如,发生锁骨粉碎性骨折时,揉捏可伤及锁骨下动脉;发生肱骨外科颈骨折时,揉按会伤及腋动脉。而且,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随意搬动可能导致脊髓受压,发生高位截瘫甚至危及生命。
4.不正确的冷敷
在骨折后的前24—48小时内,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受伤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数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冷敷的温度不能过低,避免冻伤皮肤。同时,冷敷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5.忽视特殊人群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急救处理需要特别注意。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骨折后恢复较慢,并发症风险较高;儿童骨折可能需要特殊的处理方法,因为他们的骨骼生长发育尚未完成;孕妇在骨折后需要特别关注胎儿的安全。在这些情况下,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并告知医生相关情况。
三、总结
四肢骨折的急救需要遵循正确的黄金法则,避免错误操作。在面对四肢骨折的伤者时,我们要保持冷静,按照科学的急救方法进行处理,并及时呼叫急救。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伤者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伤者的后续治疗和康复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安全意识,预防四肢骨折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唐睿瑞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 创伤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