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折急救黄金法则,冷敷还是热敷?

2025-03-10 10: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意外发生骨折的紧急时刻,正确的急救处理至关重要,而其中关于冷敷和热敷的选择,更是关乎伤者的康复进程与疼痛程度。许多人在面对骨折时,往往对这两种方式感到困惑,不知如何是好。

骨折后的早期,通常建议进行冷敷。当骨骼遭受外力折断,周围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血管破裂出血,局部出现肿胀和疼痛。冷敷的作用机制在于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就像给受伤部位按下“暂停键”,减缓血液流向受伤区域的速度,从而有效减轻局部肿胀。同时,冷敷能够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起到止痛的效果,让伤者在剧痛中获得一丝缓解。例如,在户外运动中,如果有人不小心摔倒导致腿部骨折,旁边的人应立即寻找冰袋或用毛巾包裹冰块,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 15 - 20 分钟,每隔 1 - 2 小时重复一次,注意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

冷敷之所以在骨折初期发挥关键作用,是因为此时身体处于急性炎症反应期,组织刚刚受损,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刚刚开始出现。通过冷敷抑制这些症状的发展,为后续的治疗和恢复创造有利条件。如果在这个时候错误地进行热敷,就如同火上浇油,会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不仅增加出血和肿胀的程度,还可能加重疼痛,甚至影响骨折的愈合。

然而,在骨折后的 2 - 3 天,当急性炎症逐渐消退,肿胀不再继续加重时,热敷则成为了更合适的选择。此时,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就像为受伤组织注入一股“活力源泉”,带来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氧气,帮助修复受损的组织细胞,加速骨折愈合的进程。同时,热敷还可以缓解因长时间固定和肿胀导致的肌肉僵硬和关节活动受限,改善局部的肌肉痉挛,让伤者能更舒适地进行后续的康复锻炼。比如,一些骨折患者在经过几天的冷敷后,医生会根据恢复情况建议改用热毛巾或热水袋进行热敷,每次 15 - 20 分钟,每天 3 - 4 次。

从原理上看,冷敷和热敷在骨折急救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生理依据。冷敷是基于热胀冷缩原理,在急性期控制炎症扩散;热敷则是利用温热效应,在恢复期促进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冷敷还是热敷,都要把握好度。冷敷时温度不宜过低,以免造成皮肤损伤;热敷时温度也不能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很多人在骨折急救时可能会陷入误区。有些老人认为受伤后应该马上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却不知在急性期这样做会加重病情;而有些年轻人过度依赖冷敷,即使在恢复期仍然持续冷敷,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恢复缓慢。因此,了解骨折急救中冷敷和热敷的正确时机和方法,对于每一位普通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总之,骨折急救时,冷敷和热敷的应用有着严格的时间划分和作用原理。遵循先冷敷后热敷的黄金法则,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伤者减轻痛苦,促进骨折愈合,避免因不当处理带来的二次伤害,让伤者在正确的道路上更快地走向康复。

(赵敬彪 南阳文和骨科医院 骨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科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