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扭伤后该热敷还是冷敷?时机不对反受伤!

2025-03-11 16: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扭伤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无论是运动爱好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可能因意外跌倒、关节扭转或外力撞击导致软组织损伤。然而,在扭伤后的急救处理中,"冷敷还是热敷"的争议始终存在。错误的处理方式不仅无法缓解症状,反而可能加重肿胀、延长恢复周期,甚至引发二次损伤。本文将结合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系统解析扭伤后冷热敷的科学原理、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一、冷热敷的生理学基础:血管的"开关效应"
扭伤的本质是软组织(如韧带、肌腱、肌肉)的过度拉伸或撕裂,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和局部炎症反应。这一过程会引发三个典型症状:血管扩张、组织液渗出、神经末梢敏感化,最终表现为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冷热敷的作用机制正是通过调节血管状态来干预这一病理过程。

1. 冷敷:血管收缩的"止血阀"
在扭伤急性期(通常为损伤后72小时内),局部血管因创伤刺激处于扩张状态,血液和组织液大量渗出导致肿胀。此时冷敷可通过以下机制发挥作用:

血管收缩:低温刺激使血管平滑肌收缩,减少血流速度,从而降低出血量和渗出液积聚;

神经抑制:低温可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暂时阻断疼痛信号传递,缓解急性疼痛;

代谢抑制:低温环境减缓细胞代谢,减少炎症介质(如组胺、前列腺素)的释放,延缓炎症进展。

2. 热敷:血管扩张的"修复引擎"
扭伤72小时后,出血基本停止,损伤进入修复期。此时热敷通过以下机制促进恢复:

血管扩张:温热刺激使血管平滑肌松弛,增加局部血流量,为组织修复提供更多氧气和营养物质;

代谢加速:高温环境提升细胞酶活性,加快代谢废物(如乳酸)的清除,缓解肌肉痉挛;

结缔组织软化:温热可降低胶原蛋白的刚性,使瘢痕组织更易重塑,减少关节僵硬风险。

二、冷热敷的黄金时间窗:72小时法则的修正
传统观念认为"24小时内冷敷,48小时后热敷",但现代运动医学研究指出,冷热敷的切换时机应基于出血是否停止,而非固定时间点。对于轻度扭伤(如踝关节轻度内翻),72小时是更安全的切换阈值;而对于严重扭伤(如韧带部分撕裂),冷敷时间可能延长至5-7天,需通过以下指标综合判断:

1. 冷敷期(损伤后0-72小时)
核心目标:控制出血和肿胀,缓解急性疼痛。

操作规范:

工具选择:使用冰袋、冷冻凝胶包或毛巾包裹的冰块,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

时间控制: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重复,每日3-4次。

压力辅助:结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进一步减少渗出。

体位管理: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

2. 热敷期(损伤后72小时至康复)
核心目标:促进淤血吸收,加速组织修复,恢复关节活动度。

操作规范:

工具选择:使用热水袋、热毛巾或红外线灯,温度控制在40-50℃(以皮肤耐受为准)。

时间控制:每次热敷20-30分钟,每日2-3次,避免长时间高温导致皮肤烫伤。

动态评估:若热敷后肿胀加重或疼痛加剧,需暂停并重新评估损伤阶段。

功能锻炼:热敷后可配合轻柔的关节活动(如踝泵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粘连。

三、特殊情境下的冷热敷调整策略
1. 特殊部位扭伤
眼部扭伤:冷敷需用无菌纱布包裹冰袋,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热敷温度降至38-40℃,避免损伤角膜。

耳部扭伤:冷敷时需保护耳廓软骨,避免冻伤;热敷时防止热水渗入外耳道。

脊柱扭伤:冷热敷需结合支具固定,避免脊柱过度活动加重损伤。

2. 合并其他损伤
开放性伤口:禁止冷热敷,需先清创消毒并覆盖无菌敷料。

骨折或脱位:冷敷仅用于缓解疼痛,需立即就医进行复位固定。

慢性劳损性扭伤:如反复踝关节扭伤,需在疼痛缓解期进行热敷配合超声波治疗,增强韧带弹性。

3. 特殊人群
糖尿病患者:因末梢神经病变导致温度感知迟钝,需严格控制冷热敷温度,避免冻伤或烫伤。

老年人:皮肤薄嫩且血管弹性差,冷敷时间缩短至10-15分钟,热敷温度降低5℃。

儿童:冷热敷需在家长监护下进行,时间缩短为成人的一半,防止意外损伤。

四、冷热敷的常见错误做法与风险防控
1.扭伤后立即热敷或擦红花油
风险:热敷会加速血管扩张,导致出血量增加30%-50%;红花油等活血药物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引发全身过敏反应。
正确做法:急性期严格遵循"RICE原则"(Rest休息、Ice冷敷、Compression加压、Elevation抬高),避免任何活血操作。

2.冷敷时间过长或温度过低
风险:持续冷敷超过30分钟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坏死,引发"冷损伤综合征",表现为皮肤苍白、麻木甚至水疱。
正确做法:采用"间歇性冷敷法",每次不超过20分钟,间隔1小时以上,并观察皮肤颜色变化。

3.热敷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
风险:高温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增加细菌感染风险;长时间热敷可能导致"低温烫伤",表现为皮肤红肿、水疱甚至溃疡。
正确做法:热敷前测试温度(将手背置于热敷物上5秒无灼痛感),每次不超过30分钟,并定期检查皮肤状态。

五、从急救到康复的全周期管理
冷热敷仅是扭伤处理的第一步,完整的康复需结合以下措施:

1.损伤评估:若出现严重肿胀、皮肤发紫或关节畸形,需立即就医排除骨折或韧带断裂。

2.药物辅助:急性期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但需避免与酒精同服。

3.功能训练:恢复期逐步进行肌肉力量训练(如弹力带抗阻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脚站立平衡练习)。

4.预防措施:运动前充分热身,佩戴护具(如踝关节支具),选择支撑性好的运动鞋。

六、结语
扭伤后的冷热敷选择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需要基于损伤阶段、部位特性和个体差异进行精准调控。掌握"72小时黄金切换法则",结合科学的操作规范和风险防控,才能将冷热敷的疗效最大化,为软组织修复创造最佳条件。记住:正确的急救处理,是扭伤康复的第一步,也是避免慢性损伤的关键。

(崔国航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