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难免遭遇擦伤、割伤、刺伤等意外,皮肤出现开放性伤口时,很多人会凭经验处理:用清水冲一冲、涂碘伏、撒消炎药粉,甚至用红药水包扎……但这些做法可能暗藏风险。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伤口处理不当导致感染的病例超过百万,其中约10%发展为慢性溃疡或败血症。正确处理开放性伤口,不仅能加速愈合,还能降低感染和留疤的风险。以下这些科学处理步骤,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一、先判断伤口“轻重”:三类伤口处理原则不同
开放性伤口是指皮肤完整性被破坏,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的伤口。根据伤口深度、污染程度和致伤原因,处理方式需区别对待:
浅层擦伤:仅损伤皮肤表层,表现为少量渗血或渗液,如摔倒时膝盖擦破皮。这类伤口感染风险较低,重点是清洁和保护创面。
深度裂伤:伤口深达皮下组织,可能损伤血管、神经或肌腱,如刀割伤、玻璃划伤。这类伤口出血较多,需先止血,再评估是否需要缝合。
污染性伤口:被泥土、铁锈、动物唾液等污染的伤口,或被尖锐物体(如钉子、木刺)刺伤,容易携带细菌或破伤风杆菌,处理时需彻底清创并考虑预防感染。
特别提醒:被生锈金属、动物咬伤、伤口内有异物无法自行清除,或伤口位于面部、关节附近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处理。
二、黄金处理步骤:“冲、止、消、包”四步走
无论哪种开放性伤口,前4小时是处理的“黄金时间”,及时正确处理能大幅降低感染概率。记住“冲、止、消、包”四字诀:
第一步:冲洗伤口,清除异物(关键!)
很多人担心“水洗会感染”,其实恰恰相反,彻底冲洗是预防感染的核心步骤。细菌在伤口内停留超过6小时,感染概率会增加5倍。
冲洗工具:优先用生理盐水(药店可购买),若无,可用煮沸后放凉的自来水或瓶装饮用水,避免用河水、井水等未经处理的水。
冲洗方法:用流动水持续冲洗伤口5-10分钟,水流不要过急,避免冲击力过大损伤组织。若伤口内有泥沙、碎屑等异物,可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或用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冲洗。
特殊情况:玻璃碎片、金属渣等尖锐异物嵌入较深时,不要强行拔出,以免加重出血,应用干净纱布覆盖后立即就医。
第二步:止血,根据出血量选择方法
伤口止血需根据出血速度和量采取不同措施:
少量渗血:无需特殊处理,冲洗后待其自然止血即可,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在几分钟内形成血凝块。
明显出血: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质毛巾(避免用卫生纸,纤维易残留)直接压迫伤口,力度适中,持续按压5-10分钟,期间不要频繁移开查看,以免破坏血凝块。
动脉出血(喷血):若伤口处血液呈鲜红色、喷射状流出,可能伤及动脉,需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可用宽布条、领带等替代)结扎止血,每30分钟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同时立即送往医院。
第三步:消毒,选对药剂是关键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伤口表面的细菌,但并非所有消毒剂都适合直接涂抹伤口:
推荐使用:碘伏(聚维酮碘)是目前最安全的伤口消毒剂,刺激性小,可直接涂抹于伤口及周围皮肤,适用于各类开放性伤口。
谨慎使用:酒精(75%乙醇)和碘酒(碘酊)对伤口组织刺激性强,会引起剧烈疼痛,且可能损伤肉芽组织,延缓愈合,仅适合消毒伤口周围的完整皮肤。
禁止使用:红药水(含汞)可能导致汞中毒,紫药水(龙胆紫)会使伤口表面结痂,掩盖感染迹象,这两种药物已被临床淘汰;消炎药粉(如头孢、青霉素)撒在伤口上可能引发过敏,还会影响伤口引流,增加感染风险。
消毒步骤:用无菌棉签蘸取碘伏,从伤口中心向外螺旋式擦拭,范围覆盖伤口周围5厘米区域,避免来回擦拭造成污染。
第四步:包扎,保护伤口促愈合
包扎能隔绝外界细菌,保持伤口湿润,有利于组织修复:
浅层擦伤:若伤口较小、已止血,可暴露伤口保持干燥,或贴无菌创可贴(每天更换一次,避免闷热)。
较深伤口: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再用医用胶带固定,纱布被渗液浸湿时需及时更换,保持创面清洁干燥。
特殊部位:关节处伤口可用弹性绷带包扎,兼顾固定和活动需求;手指伤口可使用指套式创可贴,避免影响弯曲。
注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阻碍血液循环,若出现伤口周围肿胀、发紫、麻木,需及时松解。
三、特殊伤口处理:这些情况需格外注意
1.动物咬伤
被猫、狗等动物咬伤后,即使伤口很小,也需立即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清洁剂)和流动水交替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碘伏消毒,24小时内到医院注射狂犬病疫苗。若伤口较深或被野生动物咬伤,还需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2.生锈金属划伤
被铁钉、铁丝等生锈金属划伤,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时,除常规处理外,需在24小时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预防破伤风感染(破伤风杆菌易在厌氧环境中繁殖)。
3.烧烫伤导致的开放性伤口
烧烫伤后皮肤破溃形成的伤口,不可涂抹牙膏、酱油等民间偏方,应立即用冷水冲洗15-20分钟降温,然后用无菌纱布轻轻覆盖,避免破损皮肤脱落,及时就医处理。
四、伤口愈合期:观察与护理要点
伤口处理后并非万事大吉,愈合期间的观察和护理同样重要:
正常表现:伤口在1-2天内可能有轻微红肿、渗液,之后逐渐干燥,3-7天结痂,浅层伤口1-2周可愈合。
感染信号:若出现伤口周围明显红肿热痛、渗液增多且有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超过38℃),提示可能感染,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
避免刺激:伤口愈合期间应避免沾水(可洗澡时用防水贴保护)、抓挠结痂,让痂皮自然脱落,否则易留疤痕;饮食上无需过度“忌口”,均衡摄入蛋白质(如鸡蛋、瘦肉)和维生素(如新鲜蔬果),有助于伤口修复。
六、总结:科学处理,让伤口“安全愈合”
开放性伤口处理的核心原则是:减少污染、控制出血、促进愈合。从冲洗、止血到消毒、包扎,每一步都有科学依据,盲目依赖经验或偏方可能得不偿失。大多数轻微伤口通过正确处理可顺利愈合,而当伤口较深、污染严重、出血不止或出现感染迹象时,及时就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崔国航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