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踩空、下楼梯打滑、运动时脚步不稳……崴脚是生活中常见的意外,可刚崴脚时该冷敷还是热敷?什么时候处理最合适?不少人因为步骤搞错,导致肿胀加重、恢复变慢。其实,崴脚后的处理有明确的“时间线”和“操作指南”,选对方法才能减少损伤、加速康复。
一、黄金处理原则:记住“RICE”,前48小时别用错
崴脚本质是踝关节韧带的拉伤或撕裂,受伤后局部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液渗出,导致肿胀、疼痛。此时的核心是“减少出血和肿胀”,国际公认的处理原则是“RICE”(休息、冰敷、加压、抬高),而冷敷和热敷的使用,必须严格按时间划分。
关键结论:崴脚后48小时内必须冷敷,48小时后再根据情况考虑热敷。
原因很简单:受伤初期(48小时内),破裂的血管还在出血,冷敷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若此时热敷,会扩张血管,导致出血更多、肿胀更严重,反而加重损伤。而48小时后,出血基本停止,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帮助消肿止痛。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48小时”并非绝对,若受伤较严重(如肿胀持续加重),可延长冷敷时间至72小时,具体可根据肿胀消退情况调整。
二、48小时内冷敷:选对工具、控制时间,这3点要注意
冷敷是崴脚后“急救”的关键步骤,操作不当可能无效甚至冻伤皮肤,正确做法如下:
• 选对冷敷工具: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冷冻后的矿泉水瓶),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没有冰袋时,可用冷水浸湿毛巾拧干后冷敷,效果稍弱但方便易行;也可用医用冷敷贴,其温度适中且贴合皮肤,适合不方便频繁更换冰袋的情况。
• 控制冷敷时间: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重复一次。时间太短达不到收缩血管的效果,太长则可能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反而不利于恢复。夜间休息时无需刻意冷敷,避免影响睡眠(睡眠是身体修复的重要时段)。
• 配合加压和抬高:冷敷时用弹性绷带轻轻缠绕脚踝(从脚趾向小腿方向,力度以不发麻、不加重疼痛为宜),减少肿胀;同时将受伤的脚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如垫个枕头),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回流,进一步减轻肿胀。若缠绕绷带后感觉脚趾发麻、变紫,需立即松开重新包扎,避免压迫血管。
注意:如果崴脚后皮肤有破损(如擦伤、出血),冷敷时要避开伤口,可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后再冷敷周围组织,以免刺激伤口引发疼痛或感染。
三、48小时后:热敷+适度活动,促进淤血吸收
48小时后,肿胀和疼痛会逐渐减轻(若仍在加重,可能存在韧带撕裂或骨折,需及时就医),此时可转为热敷,同时开始轻度活动:
• 热敷方法:用热水袋(温度不超过50℃)或热毛巾敷在脚踝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热敷能扩张局部血管,促进淤血和渗出液的吸收,缓解肌肉紧张。也可尝试温水泡脚(水温38-40℃),每次10分钟左右,更适合放松脚踝周围肌肉。注意温度别太高,避免烫伤(尤其是老人或感觉迟钝者)。
• 适度活动:热敷后可做简单的脚踝活动,如缓慢转动脚踝(顺时针、逆时针各10次)、轻轻勾脚和伸脚,帮助恢复关节灵活性。但此时韧带尚未完全修复,绝对不能负重行走或剧烈运动(如跳、跑),否则可能导致韧带再次损伤,变成“习惯性崴脚”。若需下地,可借助拐杖或助行器,让受伤的脚暂时不负重。
四、这些情况别大意,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多数崴脚是轻度韧带拉伤,按上述步骤处理1-2周可恢复,但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可能存在韧带撕裂或骨折,需尽快去医院拍X光或核磁共振:
• 崴脚后肿胀异常严重,脚踝明显变形,无法站立或负重;
• 疼痛剧烈,即使不动也疼得难以忍受;
• 48小时后肿胀、疼痛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 受伤部位皮肤发紫、发黑,或感觉麻木、发凉(可能是血管或神经损伤);
• 既往有“习惯性崴脚”史,本次受伤后症状更严重。
总结:崴脚处理“时间线”要记牢
• 0-48小时:休息、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3小时)、加压包扎、抬高患肢,禁止热敷和负重。
• 48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配合轻度脚踝活动,仍需避免剧烈运动。
• 出现严重肿胀、疼痛或变形,及时就医排查骨折或韧带撕裂。
崴脚虽常见,但处理不当可能留下“习惯性崴脚”的隐患。记住“先冷敷、后热敷”的黄金原则,按步骤科学处理,才能让脚踝更快恢复如初。
(孟凡国 舞阳县中心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