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崴脚后立刻揉一揉、热敷能缓解疼痛吗?正确的紧急处理步骤是什么?

2025-03-05 15: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生活中,崴脚是再常见不过的意外了。下楼梯时踩空、运动时脚步不稳、甚至走路时被小石子绊一下,都可能让脚踝 “遭殃”。不少人崴脚后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揉一揉,觉得这样能 “活血化淤”,还有人会立刻用热毛巾敷脚,认为能缓解疼痛。但实际上,这些做法可能正在悄悄加重伤势。​

崴脚在医学上称为 “踝关节扭伤”,本质是脚踝周围的韧带、肌腱等软组织受到过度牵拉而发生损伤,严重时可能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当脚踝突然扭转时,韧带会像被过度拉伸的橡皮筋一样,出现纤维撕裂,同时周围的小血管也可能破裂,导致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和淤青。​

此时如果立刻揉按受伤部位,看似能缓解疼痛,实则会让已经受损的软组织受到更大的外力刺激。就像我们揉按淤青的皮肤会让淤血范围扩大一样,揉脚会加重局部出血和肿胀,还可能让原本轻微撕裂的韧带损伤更严重。而热敷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这对于刚刚受伤、正在出血的组织来说,无疑是 “雪上加霜”,会让出血和肿胀更加明显,不仅不利于恢复,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

那么,崴脚后正确的紧急处理步骤应该是什么呢?医学上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原则 ——“RICE 原则”,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Rest(休息)、Ice(冰敷)、Compression(加压包扎)、Elevation(抬高患肢),掌握这一原则,能最大程度减少损伤带来的危害。​

首先是 “休息(Rest)”。崴脚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让受伤的脚踝负重。很多人觉得 “轻伤不下火线”,崴脚后还想强撑着走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继续活动会让受损的韧带承受额外压力,可能把原本轻微的撕裂变成更严重的断裂,甚至引发关节不稳定,为日后反复崴脚埋下隐患。正确的做法是坐下或躺下,让受伤的脚得到充分休息,必要时可以借助拐杖或轮椅代步,直到疼痛和肿胀明显缓解。​

其次是 “冰敷(Ice)”。在崴脚后的 48 小时内,冰敷是减轻肿胀和疼痛的关键步骤。低温能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渗出,从而减轻肿胀,同时还能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缓解疼痛。具体操作时,可用毛巾包裹冰袋或冰块(避免冰块直接接触皮肤,以防冻伤),敷在受伤的脚踝处,每次敷 15-20 分钟,每隔 2-3 小时重复一次。需要注意的是,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冻伤皮肤,48 小时后则应停止冰敷,因为此时出血已经基本停止,过度冰敷可能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不利于组织修复。​

接下来是 “加压包扎(Compression)”。冰敷的同时,对受伤的脚踝进行加压包扎能进一步减少肿胀。可以用弹性绷带从脚趾上方开始,轻轻缠绕脚踝,向上缠绕至小腿中部,注意力度要适中,既要能起到压迫止血、减轻肿胀的作用,又不能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如果包扎后感觉脚趾发麻、变紫,说明包扎过紧,需要及时松开重新包扎。​

最后是 “抬高患肢(Elevation)”。在休息时,要把受伤的脚抬高,最好高于心脏水平。可以在脚下垫一个枕头或被子,这样能利用重力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比如坐着时把脚放在矮凳上,躺着时在脚下垫个厚枕头,都是简单有效的方法。​

完成紧急处理后,还需要密切观察伤势变化。如果受伤后脚踝肿胀严重、疼痛剧烈,无法站立或行走,或者出现脚踝畸形、皮肤颜色异常等情况,可能是发生了骨折或韧带严重撕裂,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通过 X 光、CT 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接受专业治疗。​

对于轻度崴脚,经过正确的紧急处理后,通常在 1-2 周内就能逐渐恢复。但恢复期间要注意保护脚踝,避免过早进行剧烈运动或长时间负重,必要时可以佩戴护踝来稳定脚踝,防止再次受伤。同时,在肿胀和疼痛缓解后,可以适当进行脚踝的康复锻炼,比如缓慢活动脚踝、做足趾屈伸运动等,帮助恢复脚踝的灵活性和力量。​

总之,崴脚后揉一揉、热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正确的紧急处理应该遵循 “RICE 原则”—— 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掌握这些知识,在遇到崴脚意外时就能科学应对,减少伤痛,促进恢复。记住,科学处理才是保护脚踝的关键。

(张明明 叶县昆阳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