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门诊,常常会遇到中老年人拿着 X 光片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这骨头长了‘尖刺’,是不是很严重?难怪总是疼得厉害。” 这里所说的 “尖刺”,就是大家口中的 “骨刺”。但事实上,骨刺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尖锐如刺的骨头增生,它与疼痛之间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 “有骨刺就一定疼”。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个让很多中老年人困扰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 “骨刺” 到底是什么。从医学角度来说,骨刺的专业名称是 “骨赘”,它是骨骼边缘出现的一种骨性增生物。这种增生物并非突然冒出来的 “尖刺”,而是人体骨骼在长期承受压力、磨损或损伤后,为了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自我修复和代偿性的结构。打个比方,就像我们的皮肤在反复摩擦后会形成茧子一样,骨骼在长期的力学刺激下,也会通过增生来增加自身的稳定性,以应对额外的压力。
那么,骨刺为什么会形成呢?这与人体的衰老和关节的退变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关节软骨会逐渐磨损、变薄,甚至出现破裂。关节软骨原本是覆盖在骨头末端的光滑组织,能起到缓冲震荡、减少摩擦的作用。当软骨受损后,骨头与骨头之间的直接摩擦会增加,这时候,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启动,骨骼边缘开始出现骨质增生,也就是骨刺,试图通过增加骨骼的接触面积来分散压力,从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除了年龄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肥胖导致关节负重过大、关节曾经受过外伤等,都可能加速关节的退变,进而诱发骨刺的形成。
很多人看到 X 光片上的骨刺,就会把它和疼痛直接划等号,认为是骨刺 “扎” 到了周围的组织才引起的疼痛。但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准确的。骨刺本身大多是质地坚硬、表面相对光滑的骨性结构,它并不会像尖锐的钉子一样 “扎” 进周围的组织。而且,有很多人虽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了骨刺,但并没有任何疼痛或不适的症状。临床研究也发现,骨刺的大小、数量与疼痛的程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些人大的骨刺却毫无症状,而有些人小的骨刺反而可能引起明显的疼痛。
那么,为什么有些骨刺会让人感到疼痛呢?这通常是因为骨刺刺激或压迫到了周围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等。比如,当骨刺出现在腰椎部位时,如果它压迫到了神经根,就可能引起下肢的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当骨刺出现在膝关节边缘时,如果它刺激到了周围的滑膜,可能会导致滑膜炎症,引起关节的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此外,骨刺形成的部位如果恰好是肌肉、肌腱的附着点,当这些软组织在活动时与骨刺反复摩擦,也可能引发局部的无菌性炎症,从而产生疼痛。还有一种情况是,骨刺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关节软骨的损伤和关节间隙的变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导致关节的功能受到影响,在活动时出现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疼痛的出现还与个体的敏感程度、炎症反应的轻重等因素有关。有些人对疼痛的耐受能力较强,即使有骨刺刺激周围组织,可能也不会有明显的感觉;而有些人则比较敏感,轻微的刺激就可能引发明显的疼痛。同时,如果局部的炎症反应比较严重,即使骨刺本身并不大,也可能导致剧烈的疼痛。
既然骨刺不一定会引起疼痛,那么在发现骨刺后,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如果没有任何症状,仅仅是在体检时发现了骨刺,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治疗,也不必过于担心。这时候,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正确的姿势,控制体重,适当进行一些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锻炼,如散步、游泳等,以延缓关节的进一步退变。
如果出现了疼痛等症状,也不要急于想着 “消除” 骨刺。因为骨刺一旦形成,通过药物、理疗等保守治疗方法很难将其彻底去除。治疗的重点应该是缓解疼痛、减轻炎症、改善关节功能。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进行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理疗仪器等,有助于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同时,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也能起到稳定关节、减轻疼痛的作用。
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当骨刺严重压迫神经、血管或严重影响关节功能,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时,才需要考虑通过手术的方法将骨刺去除。但手术也并非一劳永逸,术后如果不注意保护关节,骨刺还有可能再次形成。
总之,“骨刺”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 “尖刺”,它是人体骨骼退变过程中的一种代偿性增生。而且,骨刺与疼痛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很多骨刺并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即使骨刺引起了疼痛,也不必过于恐慌,通过科学合理的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都能得到有效的缓解。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与其纠结于是否有骨刺,不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保护关节,预防关节退变的加速,这才是维护关节健康的关键。
(张明明 叶县昆阳医院 骨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