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骨质增生是“骨刺”吗?哪些情况需要手术切除?

2024-12-12 17:3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不少人在体检报告中看到“骨质增生”,就会联想到“骨刺”,担心骨头里长了“多余的尖刺”,甚至害怕需要手术切除。其实,骨质增生和“骨刺”并非完全等同,多数情况下也无需手术。弄清两者的关系和手术的真正指征,能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一、骨质增生≠骨刺:本质是骨骼的“自我保护”

骨质增生是骨骼在长期磨损、受力异常或退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代偿性增生反应,本质是骨骼为了“稳定关节”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就像老房子的墙壁出现裂缝后,会自然长出一些“加固组织”一样,骨骼也会通过增生来增强稳定性。

而“骨刺”是骨质增生的一种常见表现形式——当增生的骨质呈现“尖刺状”时,就被通俗地称为“骨刺”。但骨质增生也可能表现为骨骼边缘的“唇样变”“骨桥形成”等,并非所有骨质增生都会形成“尖刺”。

这种增生多发生在负重关节(如颈椎、腰椎、膝关节、足跟),常见于中老年人或长期过度使用关节的人群(如长期弯腰劳作、频繁爬山者)。多数情况下,骨质增生不会引起症状,只是在拍片时被偶然发现,就像脸上的皱纹一样,是骨骼老化的自然现象。

二、多数“骨刺”无需处理:无症状就不用干预

很多人看到“骨刺”就想“切除”,但实际上,是否需要处理,关键看是否有症状。

如果只是拍片发现有骨刺,而没有疼痛、活动受限等不适,完全不需要治疗。因为这些骨刺并没有压迫周围组织,只是骨骼的“正常老化标记”。此时盲目寻求手术切除,反而可能破坏关节稳定性,引发新的问题。

即使骨刺伴随轻微疼痛(如膝盖蹲起时隐痛),也优先选择保守治疗:

• 减少关节负重(如避免久站、爬楼梯);

• 局部热敷或理疗(如红外线照射),缓解周围组织紧张;

• 疼痛明显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或外用膏药;

• 加强关节周围肌肉锻炼(如膝关节骨刺练直腿抬高,增强股四头肌力量),通过肌肉力量减轻关节负担,间接缓解症状。

这些方法能有效改善不适,无需与“骨刺”“硬碰硬”。

三、两种情况需考虑手术:骨刺“压迫关键结构”或“严重影响功能”

只有当骨刺压迫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或严重阻碍关节活动时,才需要手术切除。常见于以下两种情况:

1. 压迫神经,引发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 颈椎骨刺:若颈椎椎体后缘的骨刺压迫神经根,可能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如从脖子痛到手指),或压迫脊髓(严重时可能出现走路不稳、手脚无力);

• 腰椎骨刺:腰椎小关节的骨刺若压迫神经根,可能引发下肢放射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从腰到腿一条线疼)、麻木,甚至影响大小便功能。

这类情况若保守治疗(如药物、理疗、牵引)无效,症状持续加重,需手术切除压迫神经的骨刺,解除神经卡压。

2. 严重影响关节活动,导致功能障碍

• 膝关节骨刺:若骨刺长在关节间隙内,或髌骨边缘的骨刺过大,可能导致膝盖屈伸受限(如蹲不下去、伸不直),甚至活动时出现“卡住”感(关节绞锁);

• 足跟骨刺:足跟底部的骨刺若刺激足底筋膜,可能引发顽固性足跟痛,走路时像“踩在钉子上”,严重影响行走,且保守治疗(如鞋垫、封闭治疗)无效。

此时,手术切除骨刺能直接解除机械阻碍,恢复关节功能。但需注意:手术仅切除“造成麻烦”的骨刺,而非所有增生组织,目的是缓解症状,而非“逆转老化”。

四、提醒:别轻信“根治骨刺”的偏方

网上常有人推销“溶骨刺药”“骨刺贴”,声称能“消除骨刺”,这其实是误区。骨刺的本质是钙化的骨质,药物无法将其溶解,所谓的“有效”多是暂时缓解周围组织的炎症和疼痛。盲目使用可能延误病情,甚至因药物副作用损伤肝肾功能。

发现骨刺后,正确的做法是:无症状则定期观察,有症状先保守治疗,严重影响生活再考虑手术。记住,对付骨刺的核心是“看症状、保功能”,而非“必除之而后快”。

骨质增生和骨刺是骨骼老化的“自然印记”,多数时候无需担忧。只有当它们真正“惹麻烦”时,才需要医学干预。理性看待,科学应对,才能让关节更健康地“服役”。

(孟凡国 舞阳县中心医院 骨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