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蹲起、上下楼梯时,膝盖会发出“嘎嘎”的弹响,有时还伴随轻微震动。这种声音难免让人担心:是不是关节出了问题?其实,膝盖弹响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多数情况下无需恐慌,但也有些情况需要警惕。以下三种常见原因,帮你判断膝盖响是否在“报警”。
一、生理性弹响:关节“正常活动声”,无需过度担心
最常见的膝盖响多为生理性弹响,就像我们掰手指时的“咔咔”声,本质是关节内气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膝关节由股骨、胫骨、髌骨组成,关节腔里有关节液(起润滑作用),其中溶解着氧气、氮气等气体。当我们蹲起时,关节腔容积突然变化,气体快速释放形成气泡,破裂时就会发出“嘎嘎”声。这种弹响通常有三个特点:
- 声音清脆、单一,只在蹲起瞬间出现,之后短时间内不会再响;
- 没有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响完后膝盖感觉正常;
- 多见于年轻人或关节灵活的人,长期不运动后突然活动也可能出现。
这类弹响是关节活动的“正常噪音”,不会损伤关节,也不需要治疗。就像有些人转动脖子会响一样,属于身体的“无害现象”。
二、关节摩擦音:软骨或肌腱“轻微碰撞”,需注意保护
如果膝盖响的声音比较沉闷,像“沙沙”声或“摩擦感”,可能是关节内软骨、肌腱的轻微碰撞或摩擦引起的,常见于两种情况:
- 髌骨(膝盖骨)轨迹轻微偏移
髌骨就像“小滑轮”,在股骨凹槽里上下滑动。如果大腿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力量不平衡,髌骨可能偏离正常轨迹,蹲起时就会与股骨摩擦,发出“沙沙”声。这类人群常伴随膝盖发力时的轻微不稳,比如上下楼梯时膝盖“打软”。虽然初期可能不疼,但长期摩擦可能磨损软骨,建议通过靠墙静蹲等动作锻炼股四头肌,增强肌肉对髌骨的控制力。
- 肌腱划过骨突部位
膝关节周围有很多肌腱(如髌腱、鹅足腱),蹲起时肌腱会随着关节活动划过骨骼凸起处。如果肌腱有些紧张或轻微炎症,滑动时就可能产生“弹响”,比如髌腱划过髌骨下缘时,可能发出低沉的“咔哒”声。这类弹响若不伴随疼痛,只需注意避免过度屈膝(如深蹲、爬山),减少肌腱牵拉;若有轻微酸痛,可通过热敷放松肌腱。
三、病理性弹响:伴随疼痛或卡顿,可能是关节损伤的信号
如果膝盖响同时满足以下一种或多种情况,就要警惕是病理性问题,可能是关节损伤的“报警”:
- 弹响+疼痛
蹲起时不仅响,还伴随膝盖内侧、外侧或髌骨周围疼痛,尤其是上下楼梯、爬山时加重,可能是半月板损伤、韧带拉伤或滑膜炎。比如半月板(关节内的“缓冲垫”)撕裂后,碎片可能卡在关节间,活动时就会发出“卡住”样的响声,同时伴随明显疼痛。
- 弹响+卡顿/不稳
膝盖响时感觉“卡住”,需要晃动一下才能继续活动,或走路时膝盖突然“打软”,可能是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损伤,甚至是关节内游离体(脱落的软骨碎片)。这种情况会影响关节正常功能,长期拖延可能加重软骨磨损,建议及时做膝关节磁共振检查。
- 弹响+肿胀
膝盖响后出现关节肿胀、发热,可能是滑膜炎或关节内积液,多因过度磨损或炎症引发。比如长期蹲跪工作的人,可能因滑膜反复刺激出现积液,导致弹响伴随肿胀,需通过休息、抗炎治疗缓解。
如何区分“危险信号”?记住这两个原则
发现膝盖响后,可通过简单观察初步判断:
- 若只是响,无疼痛、肿胀、卡顿,且多年来没有变化,大概率是生理性或轻微摩擦引起,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即可;
- 若响的同时伴随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或近期突然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通过体格检查、X线或磁共振明确原因,避免小问题拖成大损伤。
总之,膝盖响不一定是“生病”,但也不能完全忽视。把“是否伴随不适”作为判断标准,理性对待——该放松时不焦虑,该检查时不拖延,才能让膝盖更耐用。
(孟凡国 舞阳县中心医院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