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科病房,许多即将分娩的准妈妈都会担心一个问题:“我生孩子时会被侧切吗?” 会阴侧切,这项在分娩中常见的手术,常被误解为 “必选项”。事实上,现代产科理念更强调 “限制性使用”,其决策需结合母婴具体情况。本文将解析会阴侧切的适用场景、利弊权衡及替代方案,帮助准妈妈科学认识这一医疗操作。
一、什么是会阴侧切?
会阴侧切是指在分娩第二产程(宫口全开至胎儿娩出)中,医生用剪刀或手术刀在会阴(阴道口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左侧或正中切开一道斜向或纵向的切口,长度约 2-5 厘米。切开后通常会立即用可吸收缝线分层缝合,产后 3-7 天伤口基本愈合,完全恢复需 4-6 周。
这项操作最早源于 20 世纪初,当时医学界认为人为切开可避免会阴撕裂、保护盆底肌功能。但近年来循证医学研究显示,无指征的常规侧切反而可能增加产后疼痛、性交不适等风险,因此目前全球已普遍推行 “选择性侧切” 原则。
二、会阴侧切不是常规操作,这些情况才需要
产科指南明确指出,会阴侧切仅在存在母婴风险时使用,以下是主要适应证:
(1)胎儿面临紧急风险
胎儿窘迫:胎心监护显示胎儿心率异常(如持续低于 110 次 / 分或剧烈波动),需快速娩出胎儿时,侧切可缩短产程,减少胎儿缺氧时间。
早产或低体重儿:早产儿颅骨较软、耐受力差,强行娩出可能导致颅内出血,侧切可降低产道阻力,保护新生儿。
胎位异常:如胎儿枕后位、颜面位等,会阴组织承受压力较大,侧切可避免不规则撕裂累及肛门括约肌。
(2)母体组织存在损伤风险
会阴条件不佳:会阴组织弹性差、水肿或瘢痕体质,预计自然分娩可能发生 Ⅲ 度(撕裂至肛门括约肌)或 Ⅳ 度(撕裂至直肠黏膜)裂伤时,侧切可将撕裂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产力异常:产妇宫缩乏力,或因体力不支无法配合用力,为避免产程过长导致感染,可能需侧切辅助。
器械助产需求:当需要产钳或真空吸引器辅助分娩时,侧切可扩大产道空间,降低器械对母婴的损伤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是否侧切需医生综合评估,例如初产妇会阴较紧、胎儿体重预估超过 4 千克时,医生可能建议预防性侧切,但最终需征得产妇或家属同意。
三、拒绝盲目侧切:这些情况不建议切开
现代产科主张 “最小干预” 原则,以下情况通常不推荐会阴侧切:
经产妇会阴组织较松弛,且无胎儿窘迫等急症;
胎儿体重适中(2.5-3.5 千克),产程进展顺利;
产妇在医生指导下正确用力,会阴逐渐自然扩张;
产前通过会阴按摩、凯格尔运动等方法增强了会阴弹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合理控制侧切率可降低至 20% 以下,而过度使用地区的侧切率可能高达 60%-80%。盲目侧切不仅无法降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还可能增加伤口感染、愈合不良的概率。
四、如何降低侧切概率?产前产后这样做
(1)产前预防:增强会阴弹性
会阴按摩:孕 34 周后,每日用温和的橄榄油或专用按摩油按摩会阴,每次 5-10 分钟,可增加组织延展性。
凯格尔运动:每日 3 组,每组收缩盆底肌 15 次,增强盆底肌群力量,有助于分娩时更好地控制会阴张力。
控制体重:孕期合理增重,避免胎儿过大(超过 4 千克),可显著降低侧切需求。
(2)产时配合:科学用力很关键
听从指导:在助产士指挥下,宫缩时屏住呼吸向下用力,宫缩间隙放松休息,避免盲目屏气导致会阴过度受压。
温水坐浴:部分医院在第二产程采用温水冲洗会阴,利用水的浮力和温度缓解组织紧张,促进自然扩张。
(3)产后护理:促进伤口愈合
若已行侧切,需注意:
每日用流动清水冲洗伤口 2 次,排便后及时清洁,避免感染;
保持伤口干燥,穿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摩擦;
产后 1 周内避免深蹲、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防止伤口裂开;
若出现红肿、流脓或剧烈疼痛,需及时就医排查感染。
五、理性看待:医疗干预的本质是权衡
会阴侧切的核心争议在于 “预防撕裂” 与 “术后不适” 的平衡。研究表明,自然撕裂的伤口通常比侧切伤口愈合更快,且对盆底肌的损伤更小,但严重的自然撕裂可能导致长期大便失禁。因此,医生的决策需基于实时评估:当潜在风险(如胎儿缺氧、严重撕裂)超过侧切本身的风险时,侧切才是合理选择。
对于准妈妈而言,产前了解侧切的适应证,与医生充分沟通自己的顾虑,分娩时信任医疗团队的专业判断,才是更有益的态度。记住,无论是侧切还是自然分娩,最终目标都是母婴平安 —— 这一点,始终是产科决策的核心原则。
(杜蕾 信阳市中心医院 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