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崴脚后千万别急着揉

2025-07-16 10:1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崴脚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无论是运动时突然变向、踩空台阶,还是穿着不合适的鞋子行走,都可能引发踝关节扭伤。然而,许多人在崴脚后的第一反应是揉搓患处,试图通过“活血化瘀”缓解疼痛。这种做法不仅无效,反而可能加重损伤,甚至导致慢性后遗症。本文将从医学角度解析崴脚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并揭示揉搓的潜在危害。

一、崴脚后的病理变化:为什么不能揉?

崴脚的本质是踝关节周围韧带、肌肉或关节囊的过度拉伸或撕裂,同时伴随毛细血管破裂和局部出血。这一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1.急性出血期(0-72小时):损伤后,受损血管会持续渗出血液和组织液,导致患处迅速肿胀、发热并伴随剧烈疼痛。此时,揉搓患处会像“挤压受伤的血管”一样,加速血液渗出,使肿胀范围扩大,甚至引发皮下淤血扩散。例如,原本仅脚踝外侧肿胀,揉搓后可能蔓延至整个足部。

2.炎症反应期(3-7天):损伤部位会释放炎症因子,引发红肿热痛。揉搓会刺激炎症因子进一步扩散,延长炎症持续时间,阻碍组织修复。

3.组织修复期(7天后):新生的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开始重建受损结构。此时,过度揉搓可能破坏新生的组织,导致瘢痕增生或关节僵硬。

临床案例:某患者崴脚后自行揉搓1小时,次日出现足背大面积淤血,肿胀程度比未揉搓者增加40%,恢复时间延长2周。

二、揉搓的四大危害:从短期疼痛到长期功能障碍

1.加重出血与肿胀:揉搓会扩张已破裂的毛细血管,增加血液渗出量。研究表明,急性期揉搓可使局部血流量增加3倍以上,导致肿胀峰值提前且程度更严重。

2.二次损伤韧带与关节:若存在韧带部分撕裂,揉搓可能使撕裂端进一步分离,甚至发展为完全断裂。例如,距腓前韧带损伤后揉搓,可能导致踝关节永久性不稳定,增加反复扭伤风险。

3.掩盖严重损伤信号:揉搓带来的短暂麻木感可能掩盖骨折或韧带断裂的疼痛,导致患者延误就医。例如,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早期症状与普通扭伤相似,揉搓后疼痛减轻可能使患者误以为“没事”,最终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4.引发慢性疼痛综合征:反复揉搓可能激活疼痛神经纤维,形成“疼痛-揉搓-更疼痛”的恶性循环。长期如此可导致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表现为持续灼痛、皮肤温度异常和运动功能障碍。

三、科学处理四步法:RICE原则升级版

1. Rest(制动)

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承重。可使用拐杖或支具固定踝关节,防止进一步损伤。

误区警示:有人认为“轻微活动能促进恢复”,但急性期活动会撕裂刚形成的血凝块,延缓愈合。

2. Ice(冰敷)

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每次敷15-20分钟,每1-2小时重复一次,持续48-72小时。

作用机制:低温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渗出,同时通过“疼痛门控理论”缓解疼痛。

替代方案:若无冰袋,可用冷冻蔬菜袋或冷水浸泡(但效果略逊于冰敷)。

3. Compression(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从脚趾向小腿方向“8字形”包扎,力度以能插入一根手指为宜。

注意事项:包扎过紧可能导致远端缺血,表现为脚趾苍白、麻木或刺痛,需立即松解。

4. Elevation(抬高患肢)

将患肢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20-30厘米,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

最佳姿势:平躺时在脚下垫枕头,避免长时间垂腿坐姿。

5. 升级版处理:POLICE原则

近年运动医学界提出POLICE原则,在RICE基础上增加:

Protection(保护):使用护踝或支具限制异常活动。

Optimal Loading(适度负重):在疼痛可耐受范围内,早期进行踝关节等长收缩训练(如用力绷脚再放松),防止肌肉萎缩。

四、何时可以按摩?——分阶段康复策略

1.急性期(0-72小时):严禁任何形式的按摩或揉搓,以制动、冰敷为主。

2.亚急性期(72小时-2周):若肿胀明显消退,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周围肌肉按摩(如小腿三头肌、胫前肌),避免直接按压踝关节。配合超声波、电刺激等物理治疗,促进炎症吸收。

3.恢复期(2周后)

逐步增加按摩力度和范围,重点放松挛缩的韧带和关节囊。

结合本体感觉训练(如单脚站立、平衡板练习),恢复踝关节稳定性。

4.功能重建期(1个月后)

进行深层组织按摩(如触发点疗法),解决因长期制动导致的肌肉粘连。

强化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如弹力带抗阻训练),降低再次扭伤风险。

五、这些情况必须就医!

若出现以下“危险信号”,需立即前往医院:

无法站立或承重

畸形或异常活动(如骨头错位感)

剧烈疼痛持续不减

足部皮肤发紫、温度降低(提示血管损伤)

48小时后肿胀仍未消退

检查手段:医生可能通过X光排除骨折,MRI评估韧带损伤程度,超声检查软组织血肿。

六、预防崴脚的长期策略

强化肌肉力量:定期进行单腿站立、提踵训练,增强踝关节稳定性。

选择合适鞋子:避免高跟鞋或鞋底过薄的鞋子,运动时穿高帮篮球鞋或足球鞋。

改善平衡能力:老年人可练习太极拳,年轻人可尝试平衡垫训练。

运动前热身:重点活动踝关节(如画圈、内外翻动作),增加关节液分泌。

环境管理:雨天减少外出,家中铺设防滑地垫,及时清理地面杂物。

七、结语

崴脚后的“黄金72小时”是决定康复质量的关键期。揉搓患处看似能缓解疼痛,实则暗藏加重损伤、延误治疗的风险。通过科学处理(制动、冰敷、加压、抬高)和分阶段康复训练,绝大多数患者可在2-6周内恢复日常活动。记住:对待扭伤,耐心比“速效”更重要,专业指导比“经验”更可靠。

(霍卫峰 长葛市人民医院 骨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