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崴脚后先揉还是先冰?顺序错了更受罪

2025-07-13 11:5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崴脚,其实是“韧带被拉伤”

走路踩空台阶、下楼梯没踩稳、穿高跟鞋崴了一下……崴脚在生活中太常见了。很多人觉得“就是扭了一下,不算大事”,但其实崴脚时,脚踝关节突然扭曲,周围的韧带(连接骨头的“橡皮筋”)会被过度拉伸,甚至撕裂。

韧带拉伤后,血管会破裂出血,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导致脚踝肿胀、发紫(皮下淤血)。同时,受损的神经会发出疼痛信号,提醒你“这里受伤了”。崴脚的严重程度分三级:轻度(韧带轻微拉伤,有点肿但能走路)、中度(韧带部分撕裂,肿得明显,走路一瘸一拐)、重度(韧带完全断裂或伴随骨折,根本站不住)。

不管哪种程度,刚崴脚的处理方式都特别关键——先揉还是先冰,一步错可能让肿胀加重、恢复变慢,甚至留下“习惯性崴脚”的后遗症。

二、刚崴脚就揉,等于“给伤口撒盐”

很多人崴脚后第一反应是“揉揉活血”,觉得揉一揉能消肿止痛。这其实是大错特错,尤其在崴脚后的48小时内,揉脚简直是“帮倒忙”:

1.加重出血和肿胀

崴脚后,韧带周围的小血管已经破裂,就像水管破了个小口在漏水。这时候用力揉按,会让血管破裂得更厉害,出血更多,肿胀也会更明显。本来可能肿一个鸡蛋大,揉完可能肿成拳头大,恢复时间直接翻倍。

2.让疼痛更剧烈

受损的韧带和神经对按压特别敏感,揉的时候会进一步刺激神经,疼痛不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剧。有人说“越揉越舒服”,其实是暂时麻痹了神经,后续疼痛会更猛烈。

3.可能加重韧带损伤

如果韧带已经部分撕裂,揉按会让撕裂的部位错开得更厉害,影响愈合。就像衣服扯了个小口,越揉扯得越大,最后可能需要更长时间修复,甚至留下松弛的后遗症(以后更容易崴脚)。

所以,崴脚后48小时内,绝对不能揉、不能按、不能用红花油搓——这些“活血”的操作,只会让伤势更重。

三、刚崴脚,正确的“黄金操作”是“RICE原则”

国际公认的崴脚急救方法是“RICE原则”,简单说就是“休息、冰敷、加压、抬高”,按这个顺序做,能最大限度减轻肿胀和疼痛。

1.休息(Rest):别让脚“受力”

崴脚后立刻停下所有活动,别尝试“忍着疼走几步看看”,受力会让韧带损伤加重。轻度崴脚可以坐下或躺下;中度以上崴脚,最好用拐杖或让别人扶着,避免伤脚着地。至少前3天要减少走动,给韧带修复留出时间。

2.冰敷(Ice):越早冰敷,肿得越轻

冰敷是崴脚后第一个该做的事,作用是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

-怎么冰:用毛巾裹着冰袋(或冻成块的矿泉水瓶),敷在肿胀最明显的地方,别直接贴皮肤(会冻伤)。

-冰多久:每次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敷一次(比如上午10点、下午1点、下午4点各一次),48小时内都可以冰敷(48小时后出血停止,就不用冰了)。

-注意:别贪多,一次别超过20分钟,不然会影响血液循环,反而不利于恢复。

3.加压(Compression):用绷带“压住”肿胀

冰敷后,用弹性绷带(运动绷带或医用弹力绷带)轻轻缠绕脚踝,从脚趾上方开始,往上缠到小腿中部,松紧以能塞进一根手指为宜。绷带能给脚踝施加压力,阻止组织液继续渗出,减轻肿胀。

注意别缠太紧(会勒得血液循环不畅,脚趾变紫、发麻),睡觉前可以解开绷带(避免影响夜间血液循环),第二天再重新缠。

4.抬高(Elevation):让脚踝“高于心脏”

坐着或躺着时,用枕头把伤脚垫高,让脚踝的位置高于心脏(比如躺着时,脚下垫两个枕头)。这样能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和组织液回流,减轻肿胀,比垂着脚舒服多了。

四、48小时后,才能“活血”和“活动”

崴脚48小时后,出血基本停止,肿胀不再加重,这时候可以从“止血”转向“活血”,帮助消肿和修复。

1.热敷代替冰敷

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脚(温度别太高,40℃左右就行),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让淤血慢慢吸收,肿胀消退更快。

2.轻轻按摩,但别用力揉

这时候可以用手指轻轻按揉脚踝周围(避开最疼的地方),力度像“抚摸”一样,帮助放松肌肉,但别使劲按压或转动脚踝(尤其是还疼的时候)。

3.慢慢活动,别急于走路

-48小时后可以尝试勾脚、伸脚(让脚踝做上下活动),每次10下,每天3次,帮助韧带恢复弹性。

-一周后如果不疼了,可以慢慢走路,但别跑、别跳、别穿高跟鞋(至少3周内别穿)。

-完全恢复后(通常需要2-4周),可以做脚踝稳定性训练(比如单脚站立),增强韧带力量,避免以后反复崴脚。

五、这些情况,说明伤得有点重,得去医院

不是所有崴脚都能自己处理,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韧带撕裂或骨折,必须去急诊:

1. 崴脚后根本站不住,一踩地就钻心疼(可能骨折或韧带完全断裂)。

2. 脚踝肿得特别厉害,皮肤发紫发黑,甚至脚趾也肿了(出血较多,可能需要医生处理)。

3. 48小时后肿胀不但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可能有韧带撕裂,需要固定)。

4. 脚踝活动受限,不能勾脚或转动(可能是骨头错位)。

医生会通过X光或超声检查,判断有没有骨折、韧带损伤程度,必要时会用石膏或支具固定脚踝(给韧带足够的修复时间)。

六、别犯这些错,恢复能快一半

崴脚后,很多人因为“想快点好”而做错事,反而拖慢恢复:

1.刚崴脚就贴膏药

很多膏药是“活血化淤”的,刚崴脚时用,会让出血更多、肿得更厉害,48小时后再贴才合适。

2.忍着疼“强行走路”

有人觉得“多走路能锻炼脚踝”,其实只会让受伤的韧带反复被牵拉,变成慢性损伤(以后稍微不注意就崴脚)。

3.肿消了就以为“好了”

肿胀消退不代表韧带完全修复,轻度韧带拉伤需要2-3周,中度需要4-6周,这期间要避免剧烈运动(打球、跑步),不然容易再次受伤。

总结:崴脚处理,“先冰后揉”是关键

崴脚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顺序错了——刚崴脚时千万别揉,第一时间冰敷、加压、抬高,让出血和肿胀“刹住车”;48小时后再热敷、轻轻活动,帮助恢复。

记住:脚踝韧带像橡皮筋,拉伤后需要时间修复,着急没用,按正确的步骤来,才能好得快、不留下后遗症。下次再崴脚,就知道该先做什么了吧!

(何磊 郑州人民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