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智力低下孩子也能有爱好不?

2025-04-29 10:1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说说:爱好不分“聪明笨”,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心头好”

提到智力低下的孩子,很多人会想“能学会吃饭穿衣就不错了,哪有精力搞爱好”。但康复医学科的治疗师们见过太多例子:有个孩子认不全数字,却能跟着音乐准确踩出节奏;有个孩子说话不清楚,却能把积木搭出复杂的城堡;还有个孩子记不住儿歌,却能把看到的花草画得活灵活现。

爱好不是“聪明孩子的专利”,它是每个人表达情感、获得快乐的方式。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学不会复杂知识,但他们对“能带来感官愉悦、能亲手创造”的事物,往往有天然的亲近感。找到适合他们的爱好,不仅能让孩子开心,还能锻炼手眼协调、情绪管理能力,甚至可能成为他们未来融入社会的“敲门砖”。

二、别被“刻板印象”骗了:这些“不适合”其实很适合

很多家长觉得“智力低下的孩子只能玩简单玩具”,其实是被刻板印象困住了。有些看似“复杂”的爱好,反而可能成为他们的“强项”。

1.音乐:节奏是“天然语言”,不一定需要识谱

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记不住歌词、认不出音符,但对节奏的敏感度往往超乎想象。有个10岁的孩子,说话只能说单词,却能跟着广场舞音乐准确拍手,连鼓点的细微变化都能捕捉到。治疗师用“鼓、沙锤、响板”给他做音乐治疗,半年后他能跟着节奏跳完整支舞蹈,眼神里的光彩是以前没有的。

家长可以从“打击乐”开始:给孩子一个小鼓,播放简单的儿歌(比如《两只老虎》),让他跟着拍手或敲鼓,不用管节奏对不对,只要他愿意参与,就是好的开始。甚至可以用家里的锅碗瓢盆当乐器,孩子敲得开心,就是在培养音乐爱好。

2.绘画:涂鸦也是“表达”,不用追求“画得像”

很多人觉得“画画需要天赋”,其实对智力低下的孩子来说,涂鸦的意义不在“画得像”,而在“敢下笔、能表达”。有个7岁的孩子,认知能力相当于4岁,却特别喜欢用蜡笔在纸上涂满红色,治疗师发现他涂红色时特别专注,情绪也很平静,后来才知道他喜欢“红色的温暖感”。家长不用纠正“你这画的不是太阳”,只要说“你用红色涂得真热闹”,就是对他爱好的认可。

可以从“手指画”开始:用无毒颜料让孩子直接用手指蘸着画,感受色彩在纸上晕开的感觉;也可以给他大张纸、粗蜡笔,让他随便画,不用担心“画坏”,自由表达比“画得好”更重要。

3.手工:捏泥巴、串珠子,“动手”比“动脑”更擅长

智力低下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比语言能力强”,手工类爱好能让他们找到成就感。比如捏橡皮泥,不用教“捏成小动物”,就让他随便搓圆、压扁,感受泥巴的柔软;串珠子不用追求“规律排列”,能把绳子穿过珠子孔,就是成功。有个孩子用不同颜色的珠子串成“项链”,虽然大小不一、颜色杂乱,但他郑重地送给妈妈时,妈妈的眼泪都下来了——这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

家里的废旧材料(纸箱、瓶盖、布条)都是好工具:让孩子用胶水把瓶盖粘在纸箱上,做成“小汽车”;用布条给玩偶“做衣服”,哪怕歪歪扭扭,也是他的“作品”。

4.动植物:照顾小生命,培养“责任感”

很多智力低下的孩子对动植物有天然的温柔。有个孩子认不全家人的名字,却能记住“每天给多肉浇水”,看到叶子蔫了会着急地拉妈妈去看。照顾小动物(金鱼、仓鼠)、小植物(多肉、绿萝),能让他们学会“规律做事”(每天喂食、浇水),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

家长可以选“好养活”的动植物:金鱼只要每天换点水、喂几粒食;多肉一周浇一次水就行,就算偶尔忘了,也不容易死,适合孩子慢慢摸索。

三、怎么帮孩子找到爱好?三个“笨办法”,比“想当然”管用

想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用做复杂测试,用这三个办法,在家就能发现。

1.把“各种选项”摆出来,看孩子“眼神在哪停留”

准备5-6种不同的东西:小鼓、蜡笔、橡皮泥、皮球、绘本、小盆栽,放在孩子面前,观察他的反应:

-总伸手去拿鼓,敲得再响也不烦——可能喜欢音乐。

-把蜡笔往纸上划,就算画得乱七八糟也开心——可能喜欢绘画。

-抱着皮球不肯放,就算只会拍一下——可能喜欢运动。

孩子的“本能反应”最诚实,他们会反复接触自己喜欢的东西,对不喜欢的则碰一下就丢开。有个孩子对所有玩具都没兴趣,直到家长带他去公园,发现他盯着随风摆动的树叶看了20分钟,后来买了放大镜,他每天观察树叶的纹路,这就成了他的爱好。

2.家长“带头玩”,看孩子“愿不愿意模仿”

智力低下的孩子可能不会主动表达“喜欢”,但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玩”:

-敲鼓时夸张地说“咚咚咚,真好听”。

-画画时说“红色涂在这里,真漂亮”。

-浇花时说“小花喝饱水,要长高啦”。

如果孩子跟着敲鼓、拿画笔、摸花盆,说明他对这个活动感兴趣;如果扭头跑开,就换下一个。模仿是他们表达“喜欢”的方式,比“问他喜欢吗”更有效。

3.别怕“试错”,多给孩子“接触新事物”的机会

有些爱好需要“试过才知道”。比如带孩子去公园时,试试喂鸽子、玩滑梯、看别人放风筝;在家时,试试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儿歌、古典乐、轻音乐),看他听到哪种会跟着晃身体。

就算试了10种,孩子只对一种感兴趣也没关系。有个孩子试了音乐、绘画、手工都没反应,直到家长带他玩“玩水游戏”(盆里放温水,让他用杯子舀水),他玩了半小时都不腻,现在每天都要“玩水”,这就是他的爱好——能让他开心的就是好爱好,不用“高大上”。

四、培养爱好时,这三个“雷区”别踩,不然孩子会“没兴趣”

找到爱好后,想让孩子坚持下去,要避开这三个错误,不然会把“快乐”变成“压力”。

1.别逼孩子“做得好”,开心比“标准”重要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画画不像样,就说“你看人家画的太阳是圆的,你这是什么”;孩子敲鼓没节奏,就抢过鼓说“要这样敲”。其实对智力低下的孩子来说,爱好是“玩”,不是“比赛”,做得好不好不重要,开心才重要。

孩子画的“太阳是方的”,可以说“你的太阳真特别,方方的像小房子”;敲鼓没节奏,可以说“你敲的声音真响亮,妈妈听到了”。接纳他的“不标准”,他才愿意继续玩下去。

2.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固定时间玩更易坚持

爱好需要“规律”才能变成习惯。比如每天晚饭后玩20分钟橡皮泥,每周六上午去公园玩皮球,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活动,孩子会形成“期待”,到点就会主动提醒家长“该玩了”。

时间不用太长,20-30分钟就行(智力低下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玩到孩子有点“意犹未尽”就停,下次他会更期待。

3.别“只让孩子自己玩”,家长“参与进去”更开心

孩子玩的时候,家长别在旁边玩手机,而是“加入他”:

-孩子敲鼓,你拿个响板跟着敲(不用合拍,热闹就行)。

-孩子画画,你也拿支笔在旁边画(哪怕画得比他还丑)。

-孩子浇花,你说“妈妈帮你扶着花盆,你慢慢浇”。

家长的参与会让孩子觉得“这是我们一起做的事”,更有成就感。有个孩子本来只喜欢自己玩橡皮泥,妈妈加入后和他一起“捏小虫子”,现在每次玩都要拉着妈妈,笑声比以前多了一倍。

五、爱好的“意外收获”:不止开心,还能帮孩子“进步”

培养爱好不光是为了让孩子开心,还会带来很多“附加好处”,这些好处比“学会技能”更珍贵。

1.锻炼“手眼协调”和“专注力”

玩积木时,孩子需要用手拿起积木,眼睛看着位置放下去,手眼协调会越来越好;画画时,他会专注地盯着笔尖,专注力慢慢延长(从一开始的5分钟到后来的20分钟)。这些能力会迁移到生活中,比如吃饭时手更稳,穿衣服时更专注。

2.学会“表达情绪”,减少哭闹

很多智力低下的孩子不会说“我开心”“我生气”,但会通过爱好表达:开心时敲鼓敲得特别响,生气时把画笔扔地上。家长慢慢能通过他的“爱好行为”读懂情绪,比如发现他用力捏橡皮泥,就知道“他有点烦”,能及时安抚,减少哭闹。

3.增加“社交机会”,更容易融入集体

有共同爱好的孩子容易玩到一起。喜欢音乐的孩子,在康复机构能和其他孩子一起敲鼓;喜欢运动的孩子,能在公园和别的小朋友一起追皮球。虽然他们可能不会说太多话,但通过“一起玩”,能慢慢学会“轮流”“分享”(比如把鼓让给别人敲一下),为融入社会打基础。

总结:智力低下的孩子,不仅能有爱好,还能爱得很投入

智力低下的孩子或许学不会复杂的知识,但他们对爱好的感知和热情,和其他孩子一样真挚。音乐、绘画、手工、动植物、运动……总有一样能让他们眼睛发亮、嘴角上扬。

帮孩子找到爱好,不用求“高大上”,也不用逼“做得好”,只要把选项摆出来,陪他一起玩,接纳他的“不标准”就行。这些爱好会像一束光,照亮他的生活,让他在快乐中锻炼能力、表达自我——对每个孩子来说,这就是爱好最珍贵的意义。

(高永强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病区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