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崴脚不是小事,骨头没事也可能肿成“发面馒头”
下楼梯时踩空一级,脚踝“咔哒”响了一声;打羽毛球急停转身,脚腕突然向外撇——崴脚这事儿,谁没经历过?很多人觉得“揉揉就好”,结果第二天脚踝肿成馒头,连鞋都穿不上。
作为急诊科医生,每天都能遇到崴脚后处理不当的患者:有人肿得发紫还使劲揉,有人刚崴就用红花油搓,还有人觉得“能走路就没事”,硬撑着上班。其实崴脚后第一时间的处理,直接决定了脚踝是“一周好”还是“三个月还疼”。有些错误操作,看似在治病,实则在给脚踝“雪上加霜”。
二、崴脚瞬间,脚踝到底经历了什么?
崴脚大多是脚踝向内或向外过度扭转,医学上叫“踝关节扭伤”。别以为只是“扭了一下”,实际上可能伴随着:
1. 韧带拉伤或撕裂:脚踝周围的韧带(比如外侧的距腓前韧带)就像固定骨头的“橡皮筋”,过度扭转会让橡皮筋“拉长”甚至“扯断”,这是肿和痛的主要原因;
2. 毛细血管破裂:韧带受伤时,周围的小血管会破裂出血,血液和组织液渗出,就形成了肿胀和淤青;
3. 骨头错位或骨折:严重的崴脚可能导致脚踝小骨头错位,甚至撕脱性骨折(韧带把一小块骨头拽下来),这时候再走路,可能把小骨头磨得更碎。
所以崴脚后肿得越厉害、越疼,说明韧带或骨头受伤越重。那种“能走路就没骨折”的说法,纯属谣言——很多撕脱性骨折患者,照样能一瘸一拐走路,但耽误治疗可能留下终身疼痛。
三、崴脚后最容易犯的错,每个都在“帮倒忙”
看看这些错误操作,你是不是也做过?
错误一:使劲揉脚踝,越揉越肿
崴脚后第一反应:赶紧坐下揉揉,从脚踝揉到小腿,恨不得把肿胀“揉开”。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毛细血管刚破裂,正在出血,揉按会让血管进一步扩张,出血更多,肿胀和淤青只会更严重。
见过一个小伙子,崴脚后让朋友“使劲按”,说“按到疼就好了”,结果当天晚上脚踝肿得比拳头还大,皮肤发紫,检查发现韧带撕裂合并皮下血肿,恢复了整整两个月——这哪是治病,分明是“二次伤害”。
错误二:马上涂红花油、活络油
很多人觉得“活血化瘀”能消肿,刚崴脚就倒半瓶红花油搓脚踝。但红花油、活络油的作用是促进血液循环,崴脚48小时内用,会让出血更厉害,肿胀更难消退。
这类药适合48小时后用(等出血停止了),用来促进淤血吸收。刚崴脚就用,相当于给正在流血的伤口“煽风点火”。
错误三:用热毛巾敷,越敷越疼
崴脚后觉得“热敷能活血”,烧壶热水泡毛巾敷脚踝。结果敷完更疼了,肿胀也没减轻——热刺激会让血管扩张,和揉按的错误原理一样,都会加重出血。
热敷和红花油一样,得等出血停止后再用(至少48小时后,具体看肿胀是否消退)。急性期用热敷,纯属“帮倒忙”。
错误四:能走路就不处理,硬撑着上班
“崴脚而已,小意思,明天还能上班。”这种硬撑最危险。即使没有骨折,韧带撕裂后如果继续走路,脚踝得不到固定,撕裂的韧带可能愈合不良,变成“松弛的橡皮筋”,以后脚踝会越来越容易崴,医学上叫“习惯性踝关节扭伤”。
四、正确处理:“RICE原则”照着做,消肿快还少受罪
急诊科医生处理崴脚,都遵循“RICE原则”,简单好记,在家就能操作:
1. R(Rest,休息):让脚踝彻底“躺平”
崴脚后立刻停止走路,坐下或躺下,把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垫个枕头),减少脚踝负重。能走也别硬走,休息得越及时,肿胀就越轻。至少前3天,尽量别让受伤的脚着地,必要时用拐杖(别单脚跳,容易摔或伤到另一只脚)。
2. I(Ice,冰敷):给出血“踩刹车”
这是消肿的关键步骤。找个冰袋(没有的话用冷冻蔬菜袋裹毛巾代替),敷在肿胀的脚踝上,每次15-20分钟,每隔2-3小时敷一次(每天不超过6次)。注意别把冰袋直接贴皮肤,垫层毛巾防冻伤。
冰敷的作用是让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48小时内坚持冰敷,肿胀能减轻一半以上。有人嫌麻烦,只敷一次就停,结果肿胀消得很慢——坚持才有效。
3. C(Compression,加压包扎):给脚踝“戴紧箍咒”
用弹性绷带(药店能买到)从脚趾往上缠脚踝,稍微用力(以不疼、不发麻为度),缠绕时脚踝保持中立位(别内翻或外翻)。加压能减少组织液渗出,还能固定脚踝,防止韧带进一步损伤。
绷带别缠太松(起不到加压作用),也别太紧(会阻断血液循环,导致脚趾发麻、变紫)。如果缠完觉得脚趾发胀、颜色变深,赶紧松开重新缠。
4. E(Elevation,抬高):让血液“往回流”
休息时把脚放在枕头或被子上,让脚踝高于心脏,比如躺着时脚放在床头柜上,坐着时脚放在矮凳上。这样能利用重力帮助血液和组织液回流,减轻肿胀。
前3天尽量保持抬高,看电视、睡觉都别放下——虽然有点麻烦,但能让你少受很多罪。
五、什么时候必须去医院?出现这些信号别犹豫
不是所有崴脚都能在家处理,出现这些情况,必须马上去急诊科:
1. 脚踝畸形,比如明显向外撇或向内歪,可能是骨折或脱位;
2. 肿胀特别严重,皮肤发紫发黑,摸起来很烫或很凉,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3. 剧痛难忍,根本没法碰,甚至轻轻动一下脚趾都疼;
4. 48小时后肿胀没减轻,反而越来越重,或者出现麻木、感觉异常。
到了医院,医生会做体格检查,必要时拍X光(看有没有骨折)、做超声或MRI(看韧带损伤程度)。别觉得“小题大做”,一次准确的诊断,能避免很多后遗症。
六、恢复期怎么练?别等不疼了才开始,不然容易留病根
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后(通常1-2周),得开始做康复训练,不然脚踝会变“僵硬”,以后容易再崴。
1. 踝泵运动:躺着或坐着,脚腕用力向上勾(勾到最大限度),再向下踩(踩到底),每次做10组,每天3次,锻炼脚踝灵活性;
2. 平衡训练:受伤的脚单脚站立(扶着墙或桌子,别摔了),每次30秒,每天3次,增强脚踝稳定性;
3. 弹力带训练:用弹力带套在脚上,向内外侧用力拉(对抗弹力带阻力),每组15次,每天2次,锻炼脚踝周围肌肉。
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别急于求成。有个患者肿胀一消就开始跑步,结果再次崴脚,韧带二次撕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康复得慢慢来。
七、总结:崴脚不是小事,处理错了麻烦大
崴脚后肿成馒头不可怕,可怕的是用错方法“雪上加霜”。记住:48小时内别揉、别热敷、别涂活络油,照着“RICE原则”(休息、冰敷、加压、抬高)做,能少受很多罪。
如果肿胀严重、疼痛剧烈,别硬撑,赶紧去医院——一次正确的处理,能让脚踝恢复如初;一次疏忽,可能留下终身隐患。毕竟,谁也不想以后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再次崴脚吧?
(刘海涛 郑州人民医院 急诊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