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抗生素不是 “万能药”:滥用的后果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2025-07-11 09:4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的发展历程中,抗生素无疑是一项里程碑式的发现。从青霉素的偶然问世到如今种类繁多的抗菌药物,这些 “神奇的子弹” 曾一次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让人类在与细菌感染的斗争中占据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一种危险的认知逐渐蔓延 —— 许多人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 “万能药”,无论是感冒发烧还是头痛脑热,都习惯性地要求医生开具抗生素。这种滥用行为正在悄然引发一场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其后果之严重,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抗生素的 “前世今生”:从救命神药到被滥用的工具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发现了一种能够抑制葡萄球菌生长的霉菌,这就是后来改变人类医学史的青霉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和应用拯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从此开启了抗生素治疗的黄金时代。随后,链霉素、四环素、头孢菌素等一系列抗生素相继被发现或合成,人类终于拥有了对抗结核病、肺炎、败血症等致命细菌感染的有效武器。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其实并不复杂。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原核生物,它们有自己独特的细胞结构和代谢方式。例如,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构成,而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时需要特定的核糖体,其结构与人体细胞的核糖体存在明显差异。抗生素正是利用了这些差异,有的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合成,有的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有的则能干扰细菌的核酸代谢,从而达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的目的,同时又不会对人体细胞造成严重伤害。 

然而,正是这种 “精准打击” 的特性,决定了抗生素并非万能。抗生素只对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少数微生物有效,对病毒则完全无能为力。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们必须寄生在人体细胞内才能复制繁殖,其生命活动与人体细胞的联系极为紧密,抗生素根本无法区分病毒和人体细胞,自然也就无法发挥作用。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存在严重误解。当患上感冒、流感等病毒性疾病时,不少人会主动要求医生开抗生素,甚至有人会自行购买服用。据统计,我国每年抗生素的使用量远超国际平均水平,其中约有一半的使用是不合理的。这种滥用不仅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滥用抗生素的 “连锁反应”:从耐药菌出现到超级细菌横行 
滥用抗生素最直接也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细菌是一种繁殖速度极快的微生物,在不断分裂繁殖的过程中,其基因会发生随机突变。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那些对药物敏感的细菌会被杀死,而少数因基因突变获得耐药性的细菌则能够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随着时间的推移,耐药菌在细菌群体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原本有效的抗生素逐渐失去作用,这种现象被称为 “抗生素耐药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细菌的耐药性还可以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在不同种类的细菌之间传递。也就是说,一种细菌产生的耐药基因可能会转移到另一种细菌身上,导致更多种类的细菌获得耐药性。这就好比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类不断研发新的抗生素,而细菌则在不断进化出对抗新药的能力,并且这种进化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 

近年来,“超级细菌” 的出现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可怕。超级细菌是指对多种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等。这些细菌感染后,普通的抗生素治疗往往束手无策,患者的死亡率大幅上升。有研究显示,目前全球每年因耐药菌感染死亡的人数已超过 70 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 2050 年这一数字可能会达到 1000 万,超过癌症导致的死亡人数。 

除了导致耐药菌和超级细菌的出现,滥用抗生素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其他直接危害。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破坏人体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肠道菌群对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免疫功能调节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一旦菌群失衡,可能会引发腹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问题,还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 

此外,某些抗生素还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例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会损伤听力和肾功能;四环素类抗生素可能会影响儿童骨骼和牙齿的发育;喹诺酮类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肌腱损伤等。长期或不合理使用这些抗生素,会大大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科学使用抗生素:守护健康的 “必修课” 
面对抗生素滥用带来的严峻挑战,改变错误观念、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每个人的责任。首先,我们要明确抗生素的适用范围,牢记抗生素不能治疗病毒性疾病。感冒、流感等大多数上呼吸道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这类疾病通常具有自限性,只需注意休息、多喝水、对症治疗即可,无需使用抗生素。只有当明确存在细菌感染时,如细菌性肺炎、中耳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等,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其次,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处方使用抗生素,做到 “按时、按量、按疗程” 服用。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提前停药,因为剂量不足或疗程不够,可能无法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而过量使用则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不要盲目追求 “高级” 抗生素,抗生素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针对具体病情的合适与否。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新型抗生素,更容易诱导耐药菌的产生。 

另外,要避免将抗生素作为 “预防用药”。有些人在外出旅行、做小手术或感觉身体 “虚弱” 时,会自行服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滥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不仅无法达到预防目的,还会增加细菌耐药的机会。 

对于公众来说,还应该提高对抗生素耐药性的认识,不随意购买和囤积抗生素,不将自己的抗生素随意推荐给他人使用。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通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源头上减少感染疾病的可能性,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需求。 

在医疗层面,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推广抗生素分级管理制度,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和水平。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管,规范药品销售渠道,减少抗生素的滥用。 

从更长远来看,研发新型抗生素和探索替代治疗方法也是应对耐药性问题的重要途径。但新抗生素的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且往往跟不上细菌耐药性的进化速度。因此,保护好现有的抗生素资源,延长其使用寿命,才是目前最为现实和有效的做法。 

抗生素的出现曾为人类健康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但它并非可以随意滥用的 “万能药”。滥用抗生素正在让我们失去这些宝贵的医疗资源,使人类重新面临感染性疾病的巨大威胁。只有每个人都树立科学使用抗生素的意识,严格遵守用药规范,才能有效遏制耐药性的蔓延,守护好我们的健康和未来。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拒绝抗生素滥用,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留下一份安全的医疗保障。 

(刘江云 西平县二郎镇卫生院 西药房)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