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滥用后果与合理使用原则

2025-07-07 12: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当今医疗领域,抗生素无疑是一类对控制感染、挽救生命有着卓越贡献的药物。然而,随着其广泛使用,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给人类健康带来了诸多严重隐患。

一、抗生素滥用的严重后果

(一)耐药性增强

当抗生素被不合理使用时,细菌在不断接触抗生素的压力下,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这意味着原本能有效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生素,在耐药菌面前变得无能为力。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让许多常用抗生素对其束手无策,导致治疗难度增大、病程延长、医疗费用飙升,甚至使一些原本可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变得致命。一旦耐药菌广泛传播,形成耐药菌株库,未来我们可能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二)破坏人体微生态平衡

人体肠道、口腔、呼吸道等部位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它们与人体相互依存,维持着微妙的生态平衡。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往往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将有益菌也一并消灭。这就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还可能降低人体局部免疫力,使得原本受到抑制的真菌、耐药菌等趁机大量繁殖,引发新的感染,如鹅口疮、伪膜性肠炎等,进一步加重病情复杂性。

(三)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如超剂量、超疗程用药,会显著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抗生素可能对人体的肝肾功能造成损害,影响造血系统,导致过敏反应等。尤其是对于儿童、老年人、孕妇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特殊人群,身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抗生素不良反应的冲击,给他们的健康带来额外伤害。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

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对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等无效。在使用前,医生应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病原学检测等),准确判断是否是细菌感染,以及可能的病原菌类型,从而精准选择抗生素。例如,对于轻度的上呼吸道细菌感染,若症状主要由病毒引起且无继发细菌感染迹象,就不应盲目使用抗生素。

(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着各自的作用机制、抗菌谱和药代动力学特点。医生需要根据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的种类、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过敏史、基础疾病等)来挑选最适宜的抗生素。比如,治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可能会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中的特定品种;而对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则需考虑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药物,确保抗生素能够精准“打击”目标病原菌,提高疗效的同时减少耐药产生。

(三)合理的剂量与疗程

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抗生素至关重要。剂量不足无法有效杀灭细菌,容易导致耐药性产生;而超剂量使用则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疗程方面,既不能过短,以免残留细菌卷土重来且易诱发耐药,也不能过长,造成不必要的药物暴露。例如常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一般根据病情轻重有明确的治疗疗程范围,医生应严格遵守,确保彻底清除病原菌又避免过度治疗。

(四)避免预防性滥用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有着严格的指征,不能将其作为常规的“防患于未然”手段。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如某些手术前为防止术后感染、高危人群在流感季节预防特定细菌感染等,才在评估风险与收益后谨慎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一有感冒发烧等小病就自行服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加重,这是错误的观念和行为。

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助力战胜病魔,用得不当则会给健康带来灾难性后果。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确认识抗生素,严格遵循合理使用原则,医护人员更要严守规范,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共同遏制抗生素滥用之风,守护人类健康福祉。

(李慧敏 濮阳平原医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