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抗生素作为一种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在医疗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人却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无论大病小病,甚至稍有不适就自行服用抗生素,这种滥用行为带来了诸多严重危害。
滥用抗生素的首要危害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强。当抗生素被过度使用或不合理使用时,细菌在不断接触抗生素的过程中,会逐渐产生耐药性。这意味着原本对某种抗生素敏感的细菌,经过变异和筛选后,不再受该抗生素的抑制或杀灭。随着耐药细菌的增多,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例如,曾经普通的细菌感染,使用少量抗生素就能治愈,但如今由于细菌耐药,可能需要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甚至有些感染会出现无药可用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会使患者的治疗周期延长、医疗费用大幅增加,还可能因无法有效控制感染而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到 2050 年,全球每年将有约 1000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感染,这将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巨大挑战。
滥用抗生素还会破坏人体自身的微生态平衡。人体内部存在着大量的正常菌群,如肠道菌群、口腔菌群等,这些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微妙的生态平衡。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对有益菌群造成大量杀伤。例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广谱抗生素,其杀菌范围广,对正常菌群的破坏更为严重。一旦人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一些条件致病菌就可能趁机大量繁殖,引发新的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从社会层面来看,抗生素的滥用还会加剧医疗资源的浪费。由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反复,患者需要更长的住院时间、更多的检查和治疗项目,这无疑增加了医疗系统的负担。同时,也会造成药品资源的浪费,使真正需要抗生素治疗的患者面临药品短缺的风险。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呢?
首先,要严格遵循医嘱。抗生素是处方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以及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剂量和疗程。患者不应自行购买和服用抗生素,更不能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例如,有些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后,症状稍有缓解就自行停药,这可能导致细菌未被彻底杀灭,残留的细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使病情反复。
其次,要避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已经发生的细菌感染,而不是预防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如普通感冒、流感等病毒感染性疾病,抗生素是无效的,不应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只有在明确有细菌感染的风险,如某些手术前、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情况下,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此外,要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对抗生素的正确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社区科普活动等,广泛普及抗生素的知识,让人们了解抗生素的作用、适用范围、滥用危害等,树立正确的用药观念。只有公众意识到抗生素不是万能药,才能自觉抵制滥用行为。
总之,抗生素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可以拯救生命,滥用则会带来严重后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遵守医嘱,不随意滥用,共同维护抗生素的有效性,保障人类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孙庭松 濮阳县海通乡卫生院 药剂科 主管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