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手术后为啥要在身上插各种管子?拔了会咋样

2024-09-21 14:3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术后“管子军团”:不是医生的“恶作剧”
刚从手术台下来的患者,身上往往插着好几根管子,有的从鼻子里伸出来,有的贴在肚子上,还有的连着手臂或大腿。这些花花绿绿的管子看着有点吓人,不少人心里会犯嘀咕:“手术都做完了,插这么多管子干啥?难道是医生忘了拔?”

其实,这些管子可不是多余的“累赘”,更不是什么“恶作剧”。它们各有各的使命,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团”,在术后恢复期帮身体“排忧解难”。有的负责引流废液,有的掌管呼吸通畅,还有的专门监测内部情况。这些管子的存在,是为了让身体在术后能更平稳地恢复,少走弯路。

二、“呼吸通道”:气管插管的守护任务
脖子上插着的气管插管,是术后最“显眼”的管子之一。它一头连着呼吸机,另一头直接通到气管里,看起来有点“硬核”,作用却至关重要。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会让呼吸肌暂时“偷懒”,无法自主完成呼吸动作。气管插管就像一条“人工通道”,把氧气直接送到肺里,保证身体不缺氧。术后患者还没完全清醒时,呼吸功能可能还没恢复正常,这根管子能继续“代劳”,让肺脏好好休息。

此外,气管插管还能防止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进入肺部。术后患者吞咽功能暂时减弱,这些东西如果不小心呛进肺里,很容易引发肺炎。有了这根管子,再加上配套的气囊封堵,就能筑起一道“防护墙”,把危险挡在外面。

三、“废液搬运工”:引流管的清洁工作
肚子上、伤口旁常见的引流管,堪称术后的“废液搬运工”。手术过程中,组织受到创伤会渗出液体,伤口里也可能积血,这些东西如果留在体内,就像“垃圾”堆在那里,容易引发感染,还会影响伤口愈合。

引流管的一端放在伤口深处或体腔内,另一端连接着引流袋,利用重力或负压的作用,把这些渗出液、积血“搬运”出来。医护人员通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能判断伤口恢复的情况。比如引流液突然变多或颜色变鲜红,可能提示有出血,需要及时处理。

不同部位的手术,引流管的位置和数量也不一样。腹部手术后可能会有腹腔引流管,骨科手术后可能有伤口引流管,它们都在默默地做着“清洁工作”,为组织修复扫清障碍。

四、“营养输送管”:鼻胃管的补给任务
从鼻子插进胃里的鼻胃管,看着不起眼,却是术后的“营养补给线”。一些腹部手术,尤其是胃肠道手术,术后胃肠功能会暂时“休眠”,无法正常消化食物。这时候,鼻胃管就能派上用场。

它可以把胃里的气体和液体抽出来,减轻胃肠道的压力,让胃肠得到充分休息,慢慢恢复蠕动功能。等到胃肠功能开始恢复,还能通过鼻胃管注入营养液,给身体补充能量,不用等到患者能正常吃饭,就能保证营养供应。

对于一些术后暂时不能吞咽的患者,鼻胃管还能避免食物误入气管,确保营养输送安全又高效。

五、“血管通路”:输液管的后勤保障
手臂或手背的输液管,是术后最“低调”却最离不开的管子。手术中患者会流失一部分血液和体液,术后身体恢复也需要各种营养物质、药物支持,这些都得靠输液管来“运送”。

通过输液管,医生可以快速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等补充体液,维持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也能输注抗生素预防感染,或用止痛药缓解伤口疼痛。对于一些大手术,术后可能还需要通过中心静脉导管(比如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插管)输送高浓度营养液或特殊药物,这些导管能承受更高的输液速度和药物浓度,比普通输液管功能更强大。

输液管就像身体的“后勤补给通道”,源源不断地把“弹药”和“粮草”送进来,支撑身体对抗创伤,加速恢复。

六、“监测哨兵”:各种监测管的情报工作
除了上述管子,术后可能还会有一些专门负责“监测”的管子。比如动脉测压管,通常插在桡动脉(手腕处),能实时监测血压变化,比普通血压计更精准、更及时,医生能根据血压波动调整用药。

还有中心静脉导管,不仅能输液,还能监测中心静脉压,反映心脏功能和血容量情况,为补液量和速度的调整提供依据。这些管子就像“哨兵”,时刻收集着身体内部的“情报”,让医护人员能及时掌握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七、管子不能说拔就拔:时机不对麻烦多
看到身上插着这么多管子,有人会忍不住想:“反正手术都做完了,能不能早点拔掉?带着太不方便了。”这种想法可不行,管子的拔除得看“时机”,说拔就拔可能惹出大麻烦。

比如气管插管,必须等到患者神志清醒、自主呼吸恢复良好、能有效咳嗽排痰时才能拔。要是拔早了,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缺氧,严重的还得重新插管,多受一次罪。

引流管的拔除则要看引流液的情况。如果引流液还很多,说明体内还有“废液”没排干净,这时候拔管,积液可能会在体内“堆积”,引发感染或影响伤口愈合。一般要等到引流液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浅,医生评估后才会决定拔管。

输液管也不是想拔就能拔的。得等到患者能正常进食,不需要静脉补充营养和药物,体内水和电解质平衡稳定后,才能逐步拔除。过早拔管可能导致营养跟不上,影响恢复。

八、拔管后的“适应期”:身体的自我调整
当身体恢复到一定程度,管子完成使命被拔掉后,身体会进入一个“适应期”。比如拔掉气管插管后,患者可能会感觉喉咙有点疼、痒,这是插管对咽喉部黏膜造成的轻微损伤,一般几天内就会好转。这时候要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帮助肺功能完全恢复。

拔掉鼻胃管后,患者开始尝试进食,从流质食物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胃肠功能会逐渐适应。刚开始可能会有点腹胀、恶心,只要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循序渐进,大多能顺利适应。

引流管拔除后,伤口处可能会有一个小小的针眼,很快就会愈合。这时候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九、管子的“管理经”:医护人员的细致活儿
术后管子的护理是件细致活儿,医护人员每天都会检查管子的位置是否正确、固定是否牢固,观察引流液的情况,还要定期消毒管口周围皮肤,防止感染。

对于患者来说,也要注意保护这些管子,翻身或活动时别拉扯、扭曲,避免管子脱落或堵塞。如果感觉管子周围疼痛、红肿,或者引流液突然出现异常,要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这些看似繁琐的护理,都是为了让管子能顺利完成使命,帮助身体更快、更安全地恢复。

十、管子的“功成身退”:康复的信号
当身体逐渐恢复,不再需要这些管子帮忙时,医生就会安排拔管。每拔掉一根管子,都意味着身体向康复迈进了一步。

所以,术后看到身上的管子别害怕,也别烦躁。它们是身体恢复的“好帮手”,暂时的不便,是为了更快地回归正常生活。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管子的护理,等待它们“功成身退”,就是术后康复路上很重要的一步。

(程夏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手术部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