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用药的5大认知误区

2025-07-10 13:1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这个被称为“无声杀手”的慢性病,早已悄然潜入许多人的生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10亿人受高血压困扰,而中国更是高血压大国,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对高血压用药存在严重认知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可能导致病情延误,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高血压用药的5大常见误区,帮你避开用药“雷区”,科学管理血压。

误区一:血压正常就停药,症状消失就放松

“医生,我的血压最近正常了,能不能停药?”这是门诊中最常听到的疑问之一。许多患者认为,血压一旦恢复正常,就意味着高血压已经“治愈”,可以停药了。然而,这种想法大错特错!

真相: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血压的暂时正常,可能是药物在起作用,而非疾病本身被治愈。如果擅自停药,血压很可能再次飙升,甚至引发心脑血管意外(如脑卒中、心肌梗死)。

科学建议: 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规律服药,并定期监测血压。即使血压控制良好,也应遵医嘱调整用药,而非自行停药。记住,高血压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停药需谨慎!

误区二:降压药越贵越好,进口药一定更有效

“医生,给我开最贵的降压药吧!进口的肯定比国产的好!”许多患者在用药时,存在“价格=疗效”的错误观念,甚至盲目追求进口药。

真相: 降压药的效果与价格、产地并无直接关系。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和副作用各不相同,选择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合并症、血压水平等)个性化定制。

科学建议: 降压药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最适合的药物。无论是国产药还是进口药,只要能有效控制血压且副作用小,就是“好药”。不必盲目追求高价或进口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误区三:血压降得越快越好,用药剂量越大越有效

“医生,我的血压降得太慢了,能不能加大剂量?”一些患者急于求成,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好,甚至自行增加药量。

真相: 血压下降过快可能导致头晕、乏力、心悸等低血压症状,甚至诱发脑缺血、心肌缺血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老年患者,血压骤降可能引发跌倒、骨折等意外。

科学建议: 降压治疗应遵循“平稳、缓慢、长期”的原则。一般来说,血压应在2-4周内逐步降至目标水平(如<140/90 mmHg)。如果血压下降不理想,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而非自行加大剂量。记住,降压不是“赛跑”,稳扎稳打才是关键!

误区四:保健品能替代降压药,天然的就是安全的

“医生,我听说XX保健品能降血压,能不能不吃降压药了?”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许多患者将希望寄托于保健品,甚至认为“天然的就是安全的”。

真相: 目前,没有任何保健品或“天然疗法”能替代降压药。一些保健品可能含有非法添加的西药成分(如利尿剂、降压药等),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肝肾损伤等副作用。

科学建议: 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正规治疗,切勿轻信保健品或“偏方”。如果需要辅助调理,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正规、安全的膳食补充剂(如鱼油、钾盐等)。记住,保健品不是药,替代降压药不可取!

误区五:降压药有副作用,能不吃就不吃

“医生,降压药副作用太大,我能不能少吃点?”许多患者对降压药的副作用心存顾虑,甚至因此拒绝服药。

真相: 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副作用,但降压药的副作用通常较小且可控。相比之下,高血压未控制导致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心衰、肾衰竭等)风险要高得多。

科学建议: 降压药的副作用需权衡利弊。如果服药后出现不适,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如换药、减量等)。切勿因噎废食,因担心副作用而拒绝服药。记住,规范用药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总结:科学用药,远离误区

高血压用药的5大误区,反映了患者对疾病认知的不足和对治疗的误解。科学管理血压,需做到以下几点:

1.长期规律服药:高血压是慢性病,需终身管理,切勿擅自停药。

2.个体化用药:选择药物需根据个人情况,避免盲目追求高价或进口药。

3.平稳降压:血压下降不宜过快,避免低血压风险。

4.正规治疗为主:保健品不能替代降压药,切勿轻信“偏方”。

5.权衡利弊:降压药的副作用可控,规范用药的获益远大于风险。

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的无知和忽视。希望通过今天的科普,你能重新审视自己的用药观念,科学管理血压,远离并发症的威胁。记住,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科学用药,才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

最后提醒: 本文仅供参考,具体用药方案需遵医嘱。如果你或家人有高血压问题,请及时就医,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健康无价,行动从今天开始!

(范艺杰 巩义市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