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咳嗽、哮喘总是反复纠缠,着实让人苦不堪言。它们不仅影响日常作息,还降低生活质量。其实,中医内科在应对这些呼吸系统顽疾上有独特的方法,下面就来看看润肺平喘的奇妙妙方。
一、中医对咳嗽、哮喘的独特见解
中医把咳嗽、哮喘归属“咳嗽”“哮病”“喘证”范畴。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当外邪如风寒、风热侵袭人体,或者体内脏腑功能失调,像脾虚生痰、肝火犯肺、肾不纳气等,都可能影响肺的正常功能,导致肺气上逆,引发咳嗽、哮喘。比如,寒邪束肺,肺气被郁,津液凝聚成痰,就会出现咳嗽、咳痰清稀的症状;而热邪犯肺,会灼伤津液,使痰液黏稠,咳嗽伴有黄痰。
二、中医内科的辩证治疗之法
(一)中药调理
1. 风寒袭肺型:症状表现为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等。治疗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经典方剂为三拗汤合止嗽散。三拗汤中麻黄宣肺平喘,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止嗽散中紫菀、百部润肺止咳,荆芥疏风解表,桔梗、白前、陈皮理气化痰。两方合用,能有效驱散风寒,恢复肺气的正常宣发。
2. 风热犯肺型: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黄,伴有流黄涕、口渴等。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桑菊饮是常用方剂。方中桑叶、菊花疏风清热,薄荷辛凉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连翘清热解毒,芦根清热生津。
3. 痰热郁肺型:咳嗽气息粗促,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咯吐不爽,或有热腥味,胸胁胀满。治疗应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最为适宜。方中黄芩、栀子、知母清热泻火,桑白皮、地骨皮、桔梗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贝母、瓜蒌、茯苓、橘红、甘草清热化痰、理气和中。
(二)针灸推拿
1. 针灸:选取肺俞、膻中、列缺、尺泽等穴位。肺俞是肺的背俞穴,能调理肺脏功能,补肺益气、止咳平喘;膻中为气会,可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列缺为肺经络穴,联络表里经,能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尺泽为肺经合穴,可清泻肺经实热,止咳平喘。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节肺的功能。
2. 推拿:通过特定手法作用于穴位和经络,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咳平喘的效果。常见手法有揉膻中、分推肩胛骨、按揉肺俞等。揉膻中用中指端按揉,每次2 - 3分钟;分推肩胛骨用双手拇指沿肩胛骨内侧缘自上而下分推,约100 - 300次;按揉肺俞用拇指或中指按揉,每次1 - 2分钟。这些手法能改善肺部血液循环,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咳嗽、哮喘症状。
三、中医内科的日常调理之策
(一)饮食调理
咳嗽、哮喘患者饮食宜清淡,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山药、白萝卜等。梨可生食、榨汁或煮水,有润肺止咳、清热化痰的功效;百合能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可煮粥或炖汤;银耳滋阴润肺,适合熬制银耳羹。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冷饮等,以免加重病情。
(二)生活习惯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可增强体质,改善肺功能,但要避免在雾霾天气或寒冷天气中剧烈运动。
此外,情绪对于咳嗽、哮喘的病情也有影响。长期焦虑、紧张会导致气机紊乱,加重症状。中医强调调畅情志,患者可通过听音乐 、冥想、与亲友倾诉等方式舒缓情绪,保持平和心态,辅助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中医内科治疗咳嗽、哮喘注重整体调理,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结合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从根源上改善肺部功能,缓解症状,减少疾病发作。若咳嗽、哮喘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规范治疗。
(李玉良 新华李玉良中医内科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