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一文看懂!中医内科如何攻克高血压、高血脂

2023-05-08 16:5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社会,高血压和高血脂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常见病症,它们不仅会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中医内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多样的治疗手段,在应对这两种病症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患者提供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

一、中医对高血压、高血脂的认识

中医虽无“高血压”“高血脂”的病名,但依据其症状表现,将高血压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认为其发病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禀赋不足等因素相关,涉及肝、肾、心、脾等多个脏腑,主要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高血脂则常被视为“痰湿”“血瘀”,多因过食肥甘厚味、缺乏运动,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浊阻滞脉络,或气机不畅,血行瘀滞所致。

二、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中药调理

1. 肝阳上亢型:症状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口苦咽干等。治以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是常用方剂。方中天麻、钩藤为君药,平肝息风;石决明咸寒质重,平肝潜阳且能清肝明目;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兼能补益肝肾;杜仲、桑寄生补肝肾以治本;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清热安神之功。

2. 痰湿壅盛型:主要症状有头晕头重、胸脘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该证型的代表方剂。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化痰息风而止眩晕;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橘红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全方燥湿化痰、健脾和胃,有效改善痰湿壅盛导致的高血压症状。

3. 肝肾阴虚型:常见症状为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杞菊地黄丸是滋肝肾之阴的经典方剂。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益髓;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补脾肾之阴;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清泄肝火;茯苓健脾渗湿;枸杞子、菊花清肝明目。诸药配伍,使肝肾得养,虚火得清,头晕耳鸣等症状得以缓解。

(二)针灸治疗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常用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太冲、曲池等。百会位于巅顶,为诸阳之会,可升提阳气、清利头目,缓解头晕头痛;风池属足少阳胆经,能平肝息风、清利头目,改善高血压引起的眩晕;太冲为肝经原穴,可疏肝理气、平肝潜阳,调节因情志因素导致的血压波动;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具有清热泻火、降压的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和体质,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如补法、泻法或平补平泻法,以激发经气,调整阴阳平衡。

三、中医内科治疗高血脂的方法

(一)中药调理

1. 痰浊阻滞型:表现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胸胁胀满、恶心呕吐等。治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常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二陈汤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平胃散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行气除满,陈皮理气和胃。两方合用,增强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有效改善痰浊阻滞型高血脂。

2. 气滞血瘀型:症状有胸胁胀满疼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血府逐瘀汤是治疗该证型的主方。方中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柴胡、枳壳疏肝理气;牛膝引血下行;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效,改善气滞血瘀导致的血脂异常。

3. 脾虚湿盛型: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肢体倦怠、腹胀便溏、食欲不振等。参苓白术散为常用方剂。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止泻;砂仁理气和胃。全方共奏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功,通过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减少痰湿生成,从而调节血脂。

(二)艾灸治疗

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对于高血脂患者,常艾灸足三里、丰隆、三阴交等穴位。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丰隆为化痰要穴,艾灸此穴可化痰祛湿;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艾灸可健脾利湿、滋补肝肾。通过艾灸这些穴位,激发人体自身的阳气,增强脏腑功能,促进脂质代谢,达到降低血脂的目的。

四、中医内科综合调理的优势

中医内科治疗高血压、高血脂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不仅仅着眼于血压、血脂的数值,更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通过中药、针灸、艾灸、饮食、运动等多种疗法的综合运用,从多个层面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改善脏腑气血的运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同时,中医治疗副作用较小,对人体的负担较轻,且注重预防和养生,能够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

高血压和高血脂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挑战,但中医内科凭借其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通过综合调理,有望帮助患者控制病情,恢复健康,享受美好生活。

(李玉良 新华李玉良中医内科诊所)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