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的双重解读:中西医对“血压升高”的认知差异
要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价值,首先需要明确两种医学对高血压的本质认知。
现代医学将高血压定义为“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其核心机制包括:
-神经调节异常: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直接升高血压,长期紧张、焦虑是重要诱因。
-肾脏水钠潴留:肾脏排泄钠和水的功能下降,导致血容量增加,如同“水管里的水变多,压力自然升高”。
-血管结构改变:长期高血压或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管腔变窄,进一步推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
-遗传与环境因素:家族史、高盐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导致血压升高。
中医虽无“高血压”病名,但根据其常见症状——头晕、头痛、头胀、耳鸣、失眠等,将其归为“眩晕”“头痛”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的核心病机是“阴阳失衡、气血逆乱”,与肝、肾、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肝阳上亢:长期情绪激动或熬夜会导致肝气郁结、化火上冲,表现为头晕头胀、面红目赤、脾气暴躁,类似现代医学的“交感神经兴奋型高血压”。
-痰湿中阻:饮食油腻、缺乏运动导致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上蒙清窍,出现头晕如裹、身体沉重、舌苔厚腻,对应“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肾阴亏虚:年老体衰或纵欲过度会导致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引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常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气血两虚:久病或劳累过度会导致气血不足、脑失所养,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血压波动大,多见于体质虚弱者。
两种医学的认知虽表述不同,却存在内在联系:现代医学关注的“血管弹性下降”与中医“瘀血内阻”的病理状态相呼应;“水钠潴留”与“痰湿内停”的机制异曲同工。这种共通性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现代医学治疗高血压的核心手段
现代医学在高血压治疗中形成了标准化的干预体系,根据血压水平、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程度制定分级治疗方案,核心目标是“平稳降压、保护靶器官”。
1.基础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这是所有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基石,被称为“非药物降压疗法”:
-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减少隐形盐(酱油、腌制品)摄入,可使血压降低2-8mmHg。
-减重:体重每减轻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尤其适合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配合阻力训练,能改善血管弹性,辅助降压。
-限酒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必须严格禁止。
2.药物治疗:个体化选择
当生活方式干预无法控制血压(≥140/90mmHg)时,需启动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通过扩张外周血管降低血压,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压高、低压正常)。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保护心脏和肾脏,适合合并心衰、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缬沙坦,作用与ACEI类似,但副作用更少,适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的患者。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通过减少血容量降压,适合轻中度高血压、合并水肿的患者,但需注意低钾风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适合合并冠心病、快速心律失常的高血压患者。
现代医学的优势在于降压效果明确、可量化监测,但也存在局限:部分患者需长期服用2-3种药物才能达标,易产生耐药性;药物可能引发干咳、下肢水肿、性功能下降等副作用;难以改善头晕、乏力等整体不适症状。这些局限为中医介入提供了空间。
三、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特色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眩晕、头痛)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注重“调畅气血、平衡阴阳”,既能辅助降压,又能改善症状、减少药物依赖。
1.辨证分型与经典方剂
中医根据患者症状、舌苔、脉象制定个性化处方:
-肝阳上亢型:采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代表方剂为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可缓解头晕头胀、失眠多梦,适合情绪波动大的高血压患者。
-痰湿中阻型: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为法,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等),改善头晕沉重、胸闷恶心,对肥胖型高血压效果显著。
-肾阴亏虚型:采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法,代表方为杞菊地黄丸(枸杞子、菊花、熟地黄等),缓解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
-气血两虚型:以益气养血、健运脾胃为原则,用八珍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白芍等),改善乏力头晕、血压偏低或波动大的情况。
2.非药物疗法:简便有效的辅助手段
中医非药物疗法操作简便、副作用小,适合长期居家调理:
-针灸:通过针刺百会、风池、太冲等穴位,调节血管舒缩功能,降低血压。研究显示,每周3次针灸治疗可使收缩压平均降低5-8mmHg。
-耳穴压豆:在耳朵的降压沟、肝、肾等穴位贴压王不留行籽,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调节血压,患者可自行按压,方便易行。
-气功与导引:如八段锦中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态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长期练习可稳定血压。
-穴位按摩:每日按揉涌泉穴(足底前1/3处)、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各5分钟,可平肝潜阳、辅助降压,适合高血压初期患者。
中医的优势在于改善整体状态、减少症状困扰、降低药物副作用,但也存在降压速度较慢、对重度高血压控制不足等局限,需与现代医学配合使用。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协同增效的实践路径
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并非简单的“西药+中药”,而是根据病情阶段、患者体质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快速降压+平稳控压+改善体质”的三重目标。
1.高血压急性期(血压≥160/100mmHg):西药主导,中药辅助
当血压急剧升高或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需以西药快速降压:
-选用短效降压药(如硝苯地平片)或静脉用药(如硝普钠)快速控制血压,避免脑出血等急症。
-同时加用中药缓解症状,如用羚羊角粉(冲服)快速平肝熄风,缓解剧烈头痛;用菊花、决明子泡水代茶,辅助降压并改善烦躁失眠。
2.血压稳定期(血压140-159/90-99mmHg):中西协同,优化方案
血压控制达标后,治疗重点转向减少药物用量、改善生活质量:
-减少西药副作用:长期服用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出现下肢水肿时,加用健脾利湿中药(如茯苓、泽泻)可减轻水肿;服用ACEI类药物出现干咳时,配合养阴润肺中药(如麦冬、玉竹)可缓解症状。
-增强降压效果:对于单一西药降压效果不佳的患者,在原有药物基础上加用辨证中药,如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饮,可使血压多降低5-10mmHg,减少西药种类或剂量。
-改善症状:部分患者虽血压达标,但仍有头晕、乏力、失眠等问题,通过针灸(百会、内关)配合中药调理,可显著提升生活质量。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达85%,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的62%。
3.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双管齐下,保护脏器
高血压病程超过5年者易出现心、脑、肾损害,此时需中西医结合针对性干预:
-高血压心脏病:在西药控制血压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丹参、葛根),改善心肌供血,延缓心室肥厚进展。
-高血压肾病:除使用ARB类药物护肾外,配合补肾活血中药(枸杞子、丹参、水蛭),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
-高血压脑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用醒脑开窍中药(石菖蒲、郁金)配合针灸(人中、合谷),改善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
4.特殊人群高血压:个体化方案
针对老年、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人群,中西医结合治疗更具优势:
-老年高血压:老年人多存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压高、低压正常)且体质虚弱,在小剂量利尿剂基础上加用益气补肾中药(黄芪、杜仲),可平稳降压并减少体位性低血压风险。
-更年期高血压:女性更年期因激素波动出现血压波动大、潮热盗汗,在β受体阻滞剂基础上加用滋阴疏肝中药(女贞子、柴胡),可稳定血压并改善更年期症状。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证据与典型案例
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例如,一项纳入1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药+辨证中药)的血压达标率(<140/90mmHg)为82%,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的65%;
-治疗6个月后,结合治疗组的西药减量率达40%,而西药组仅为15%;
-靶器官损害发生率方面,结合治疗组为12%,显著低于西药组的23%。
典型案例:患者男性,55岁,高血压史6年,长期服用氨氯地平(5mg/日),血压维持在150/95mmHg左右,伴有头晕头胀、脾气暴躁、失眠多梦。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在原有西药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天麻10g、钩藤15g、石决明20g等),配合每周3次针灸(风池、太冲)。1个月后,血压降至135/85mmHg,头晕失眠症状明显改善;3个月后,氨氯地平减量至2.5mg/日,血压仍稳定,且脾气急躁的情况显著缓解。
结语
高血压的治疗如同一场“持久战”,既需要现代医学的“精准武器”快速控制血压、阻击并发症,也需要中医的“整体调理”改善体质、提升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不是两种医学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快速降压与长期稳定并重”“控制血压与改善症状同步”“保护靶器官与提升体质兼顾”的目标。
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理性看待两种医学的价值,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才能真正实现“血压平稳、症状消失、并发症少、生活如常”的健康目标——这正是中西医结合内科为攻克高血压带来的“妙招”。
(耿艳娜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西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