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风的中西结合内科诊疗方案解析

2025-07-21 16: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中风的双重认知:中西医对“脑血管意外”的本质解读

要理解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价值,首先需要明确两种医学对中风的核心认知。

现代医学将中风称为“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缺血性脑卒中(占80%-85%):脑血管被血栓或栓塞堵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如同“灌溉农田的水管被堵,庄稼缺水枯萎”。

-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出血(如高血压性脑出血、动脉瘤破裂),血液压迫脑组织并破坏神经功能,类似“水管爆裂淹没庄稼”。

其核心机制包括:

-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因,斑块脱落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高血压导致的微小动脉瘤破裂是出血性中风的常见原因。

-血流异常:低血压、心律失常(如房颤)会减少脑灌注或形成心源性栓塞,诱发缺血性中风。

-神经损伤:缺血或出血会引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脑水肿”等连锁反应,导致神经细胞坏死、功能丧失。

中医对中风的认知历史悠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大厥”“薄厥”,后世医家根据其“突然发病、半身不遂”的特点,将其归为“中风”范畴。中医理论认为,中风的核心病机是“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与风、火、痰、瘀、虚密切相关:

-风痰入络:平素肥胖、饮食油腻者,痰湿内蕴,遇情志刺激则风痰上扰,阻塞脑脉,表现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类似“缺血性中风急性期”。

-痰热腑实:中风后痰热内结、腑气不通,出现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腹胀便秘,常见于中风急性期伴意识障碍者。

-气虚血瘀:久病或年老体衰导致气虚无力推动血液,瘀血阻络,表现为半身不遂、肢体软弱、面色苍白,多见于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肝肾阴虚:长期熬夜、劳倦过度耗伤肝肾阴液,阴虚阳亢、风阳上扰,引发中风,表现为半身不遂、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对应“高血压性脑出血”。

两种医学认知虽表述不同,但存在显著共鸣:现代医学的“血栓阻塞”与中医“瘀血阻络”高度契合;“脑水肿”与“痰浊壅盛”的病理状态异曲同工;“神经功能恢复”与“气血调和、经络通畅”的治疗目标相呼应。这种共通性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现代医学对中风的核心诊疗手段

现代医学在中风诊疗中形成了“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理念,构建了“急性期抢救-恢复期康复-长期预防”的全周期体系。

1.急性期:分秒必争的精准干预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4.5小时内可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如rt-PA),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流;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可采用机械取栓术,直接清除脑血管内的血栓,显著降低致残率。

-出血性脑卒中:以控制颅内压、稳定血压为核心,使用甘露醇、甘油果糖减轻脑水肿;必要时进行开颅手术或血肿穿刺引流,降低脑疝风险;严格控制血压(一般维持在140-160/90-100mmHg),避免出血加重。

-共性措施: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电解质紊乱、预防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并发症,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条件。

2.恢复期:功能重建的综合康复

-药物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血栓再形成;合并房颤者需使用抗凝药(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控制血脂。

-康复治疗:发病后48小时至1周内启动早期康复,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语言训练(针对失语)、吞咽功能训练(预防误吸)、物理因子治疗(电刺激、针灸辅助)等,促进功能恢复。

-并发症管理:针对性处理中风后抑郁、肩手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等,提高康复效果。

3.预防复发:风险因素的全面控制

-一级预防: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降低中风发病风险。

-二级预防:对已发生中风者,除控制基础病外,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定期复查脑血管(如颈动脉超声、脑血管CTA),干预严重狭窄病变。

现代医学的优势在于急性期的精准抢救(如溶栓、取栓)和明确的预防措施,但也存在局限: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有限,部分患者遗留严重残疾;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存在出血风险;对中风后疲劳、抑郁等整体状态改善不足。这些局限为中医介入提供了空间。

三、中医对中风的特色诊疗方法

中医治疗中风遵循“辨证施治、分期论治”原则,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策略,既辅助急救,又促进康复、减少复发。

1.急性期:醒神开窍、通腑泄热

-辨证分型与方剂:

-风痰入络型:采用祛风化痰通络之法,代表方剂为真方白丸子(半夏、南星、白附子等),适用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无明显意识障碍者。

-痰热腑实型:以通腑泄热、息风化痰为法,常用星蒌承气汤(胆南星、瓜蒌、大黄等),通过通便降低颅内压,改善意识状态,适合中风急性期伴腹胀便秘者。

-痰火瘀闭型:针对昏迷、半身不遂、面赤身热者,采用息风清火、豁痰开窍之法,用羚角钩藤汤配合安宫牛黄丸(鼻饲),起到醒神开窍作用。

-特色疗法:

-针刺开窍:对于昏迷患者,针刺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通过强刺激促进意识恢复,现代研究证实其可兴奋脑干网状结构,改善觉醒状态。

-穴位放血:对于中风急性期血压骤升、面赤如醉者,在耳垂或十宣穴放血,可快速降压、缓解头痛,为进一步治疗争取时间。

四、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全周期协同增效

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并非简单的“西药加中药”,而是根据疾病阶段(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和患者个体差异,整合两种医学的优势,形成“急救不耽误、康复更全面、预防更彻底”的全链条方案。

1.急性期:现代医学为主,中医辅助急救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优先评估溶栓/取栓指征,在时间窗内完成血管再通治疗;同时,对不适合溶栓者或术后患者,加用中药(如风痰入络型用真方白丸子)和针刺(人中、内关),改善肢体功能、促进意识恢复。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可使溶栓后出血风险降低12%,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多改善5-8分。

-出血性脑卒中:以控制颅内压、稳定血压为核心,同时加用止血化痰中药(如三七粉、蒲黄)减少再出血风险;对昏迷患者,鼻饲安宫牛黄丸配合针刺,促进意识觉醒,缩短昏迷时间。临床数据显示,中西医结合可使出血性中风患者清醒时间平均提前2-3天。

2.恢复期:中西协同,加速功能康复

-药物协同:在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基础上,根据辨证加用中药:气虚血瘀者用补阳还五汤,可增强活血效果,减少肢体肿胀;肝肾亏虚者用左归丸,改善肢体痉挛、腰膝酸软。研究证实,补阳还五汤与阿司匹林联用,既能增强抗血小板效果,又能降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出血风险。

-康复协同:现代康复训练(如Bobath技术)配合针灸、推拿,可显著提高肢体功能恢复速度。例如,上肢偏瘫患者在运动训练基础上,加用电针刺激曲池、合谷穴,可使手功能恢复时间缩短1-2周;语言障碍者在语言训练同时,针刺廉泉、通里穴,改善构音功能。

-改善整体状态:针对中风后疲劳、抑郁等,在西药(如抗抑郁药)基础上,加用益气疏肝中药(黄芪、柴胡、郁金),配合耳穴压豆(肝、脾、神门),提升生活质量。

3.后遗症期:中医为主,预防复发

-功能维持:对遗留偏瘫、言语不利者,长期服用益气活血中药(如脑心通胶囊),配合定期针灸、气功(如八段锦),防止功能退化,改善生活自理能力。

-预防复发: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的基础上,根据体质辨证用药:高血压患者加用天麻钩藤饮;高血脂患者加用山楂、何首乌等降脂中药;房颤患者在抗凝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水蛭等活血中药,降低栓塞风险。临床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预防可使中风复发率降低30%-40%。

4.特殊人群中风:个体化方案

-老年中风:老年人多合并多种基础病,耐受性差,在溶栓/取栓后,加用温和的益气活血中药(如黄芪、丹参),减少药物副作用;康复期采用轻柔的推拿手法配合艾灸,避免过度训练导致疲劳。

-中风合并糖尿病:在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滋阴活血中药(如地黄、玄参、丹参),既能辅助降糖,又能改善肢体麻木、疼痛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症状。

五、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临床证据与典型案例

近年来,多项高质量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诊疗中风的有效性。例如,“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纳入的多中心研究显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标准西医治疗+中医辨证治疗)的90天功能独立率(mRS 0-2分)为58.3%,显著高于单纯西医组的45.6%;

-恢复期(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结合治疗组平均为78分,高于西医组的65分;

-1年内复发率,结合治疗组为8.2%,低于西医组的15.7%

结语

中风的诊疗是一场“全周期战役”,既需要现代医学在急性期“精准打击”(溶栓、取栓、控制颅压),为神经功能保留争取时间;也需要中医学在全程“整体调理”(活血通络、益气康复、预防复发),促进功能恢复并减少风

(耿艳娜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西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