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结合内科:如何有效治疗冠心病

2023-04-22 13: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冠心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逐渐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整合两种医学体系的精髓,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冠心病的病理机制与治疗难点

要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优势,首先需要明确冠心病的核心病理机制。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冠心病的根本病因。血液中的脂质在冠状动脉内膜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逐渐导致血管腔狭窄。当斑块破裂时,会引发血栓形成,瞬间阻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吸烟、遗传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后,心肌血液灌注不足,无法满足心肌代谢需求,引发心绞痛;若缺血严重且持续,会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即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治疗难点在于其病程漫长、易复发,且单一治疗手段往往难以兼顾“疏通血管”“保护心肌”“预防复发”等多重目标。例如,西药虽能快速扩张血管、溶解血栓,但长期使用可能带来耐药性或副作用;而单纯依靠中药,又难以应对急性发作时的紧急情况。这种“急症难控、慢病难调”的特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了切入点。

二、现代医学治疗冠心病的核心手段

现代医学在冠心病治疗中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其核心目标是快速改善心肌供血、预防严重并发症。

1.药物治疗:基础与长期管理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是冠心病患者的基础用药。

-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水平,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斑块,减少斑块破裂的可能。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快速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尤其适用于合并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患者。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风险。

2.介入治疗:精准疏通阻塞血管

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是重要的抢救手段。通过导管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部位植入支架,直接撑开血管,恢复血流。近年来,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但术后仍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支架内血栓。

3.手术治疗:复杂病变的终极方案

当冠状动脉多支、弥漫性病变,介入治疗难以完全解决时,需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脏搭桥”)。通过取患者自身血管(如乳内动脉、大隐静脉),绕过狭窄部位,建立新的血流通道。手术效果确切,但创伤较大,恢复期较长,适合病情严重的患者。

现代医学的优势在于“靶向治疗”,能快速解决血管阻塞等紧急问题,但在改善全身机能、减少药物副作用、预防复发等方面存在局限。

三、中医对冠心病的认知与治疗原则

中医虽无“冠心病”的病名,但根据其“胸痛”“胸闷”“心悸”等症状,将其归为“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冠心病的核心病机是“本虚标实”:

-本虚:指人体正气不足,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例如,心气虚会导致推动血液运行的力量减弱;肾阴虚会引发阴虚火旺,灼伤血脉;脾气虚则运化失常,导致痰湿内生。

-标实:指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病理产物阻塞脉络。其中,“血瘀”是贯穿病程的关键因素——血脉瘀阻,不通则痛,这与现代医学“血管狭窄、血流不畅”的机制高度契合。

基于“本虚标实”的病机,中医治疗冠心病遵循“扶正祛邪”的原则:既要疏通瘀阻的血脉(祛邪),又要调理受损的脏腑功能(扶正)。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辨证论治:个性化处方

中医强调“同病异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胸痛固定不移、情绪激动后加重,常用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痰浊阻滞型:常见胸闷如窒、体型肥胖、舌苔厚腻,多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等)化痰通阳、理气宽胸。

-气阴两虚型:症状为胸痛伴乏力、盗汗、口干,以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寒凝心脉型:遇寒则胸痛发作或加重,常用当归四逆汤(当归、桂枝、细辛等)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2.特色疗法:多途径辅助治疗

-针灸:通过针刺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调节气血运行,缓解心绞痛。研究表明,针灸可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

-穴位贴敷:将中药膏剂贴于特定穴位(如心俞、膻中),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成分,适用于稳定期患者,起到预防复发的作用。

-气功与导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通过调节呼吸和身体姿态,改善心肺功能,辅助控制血压、血脂,适合恢复期患者。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增效减毒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并非简单的“西药+中药”,而是根据病情阶段和患者体质,将两种医学体系有机融合,实现“1+1>2”的效果。其核心在于“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不同阶段发挥各自优势:

1.急性发作期:西医主导,中医辅助

当冠心病急性发作(如急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时,需以现代医学手段快速控制病情:立即含服硝酸甘油缓解症状,拨打急救电话,必要时进行介入治疗或溶栓治疗。此时,中医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术后使用丹参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帮助改善心肌微循环,减少心肌细胞坏死,促进心功能恢复。

2.稳定期:中医调理,西药护航

病情稳定后,治疗重点转向“预防复发、改善生活质量”,此时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尤为突出:

-减少西药副作用: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可能导致肝损伤、肌肉疼痛,配合中药如五味子(保肝)、白芍(缓解肌肉疼痛),可减轻副作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改善症状:部分患者在稳定期仍有胸闷、乏力等症状,西药难以完全缓解。通过中医辨证,使用益气活血类中药(如黄芪、丹参、三七),可改善心肌供血,缓解不适。

-控制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显著。例如,西药降压的同时,加用天麻、钩藤等中药,可增强降压效果,减少血压波动;对于高血脂患者,在他汀类药物基础上,配合山楂、何首乌等降脂中药,能更全面地调节血脂代谢。

3.康复期:中医为主,调理整体

心肌梗死或手术后的康复期,患者常存在心功能下降、体能不足等问题。中医通过以下方式促进康复:

-中药调理:以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为原则,选用黄芪、党参、丹参、枸杞子等药材,改善心功能,增强体力。

-非药物疗法:针灸、艾灸、穴位按摩等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焦虑、失眠等术后常见问题;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能逐步提升心肺耐力,降低再发风险。

-生活方式指导: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强调饮食调理,例如建议患者多吃黑木耳(活血)、山药(健脾)、莲子(养心)等食物,配合低盐低脂的现代饮食原则,形成更科学的饮食方案。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证据与案例

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例如,一项纳入1200例冠心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西药+丹参滴丸)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2.3%,显著高于单纯西药组(78.5%);

-治疗6个月后,结合治疗组的血脂达标率(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为76.2%,高于西药组(61.7%);

-1年内复发率方面,结合治疗组为8.1%,显著低于西药组(15.3%)。

典型案例:患者男性,65岁,冠心病史5年,反复出现胸闷、胸痛,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但症状仍频繁发作,且因他汀类药物出现肌肉酸痛。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案后,在原有西药基础上加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同时配合针灸(内关、膻中穴)。1个月后,胸痛发作频率减少80%,肌肉酸痛缓解;3个月后,血脂指标达标,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六、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注意事项

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显著,但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问题,避免盲目用药或不当配合:

-辨证为先:中药使用必须基于中医辨证,不可随意服用“活血化瘀”药物。例如,气阴两虚型患者若误用大量活血药,可能加重气虚症状。

-避免药物冲突:部分中药与西药存在相互作用,如甘草可能增强降压药的副作用,丹参可能增加抗血小板药物的出血风险。因此,用药前需咨询专业医师,明确药物配伍禁忌。

-不替代急症治疗:中医无法替代西药或介入治疗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需优先采用现代医学急救手段,切勿因服用中药延误病情。

-长期坚持:冠心病是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需长期坚持,尤其在稳定期和康复期,需按疗程用药、定期复查,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结语

冠心病的治疗是一场“持久战”,既需要现代医学精准打击“血管阻塞”等急症,也需要中医调理全身机能、改善体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是两种医学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科学评估病情的基础上,实现“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扶正与祛邪并重”的协同效应。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案将不断完善,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治疗选择,助力他们实现“长治久安”的健康目标。

(耿艳娜 河南省滑县道口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西结合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