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内科教你:脂肪肝的饮食与中医调理方案

2025-01-17 14:05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和运动量的减少,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它不仅影响肝脏健康,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中医内科在脂肪肝的防治上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合理的饮食调控与中医特色调理,能有效改善脂肪肝状况,助力肝脏恢复健康。

一、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

中医虽无“脂肪肝”这一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多将其归属于“胁痛”“痞满”“痰浊”等范畴。中医认为,脂肪肝的形成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长期过食肥甘厚味、酗酒,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湿阻滞于肝络,形成脂肪肝;情志不畅,肝郁气滞,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使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在肝脏积聚;过度劳累或长期安逸少动,也会影响气血的运行和脾胃的运化,为脂肪肝的形成埋下隐患。

二、饮食调理方案

(一)控制热量摄入

根据个人的体重、身高、活动量等情况,合理控制每日的热量摄入。一般来说,对于超重或肥胖的脂肪肝患者,应适当减少热量摄入,以达到逐渐减轻体重的目的。建议每天的热量摄入比正常需要量减少500 - 1000千卡,但不可过度节食,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二)调整饮食结构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玉米、糙米、豆类、蔬菜(如芹菜、韭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香蕉、梨等)。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还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多余脂肪,降低血脂水平,对改善脂肪肝有益。

2.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减少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羊油等)、油炸食品以及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蟹黄、蛋黄等)的摄入。选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鱼油、坚果等,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护肝脏。

3. 保证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奶制品、豆制品等。蛋白质是身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脏的自我修复和再生。

(三)饮食宜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这些食物易加重肝脏负担;减少甜食的摄入,如糖果、蛋糕、甜饮料等,过多的糖分在体内可转化为脂肪,加重脂肪肝病情。此外,要戒酒,酒精会直接损伤肝细胞,是导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中医特色调理方案

(一)中药调理

1.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胁肋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胸闷不舒等。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枳壳、白芍、甘草疏肝理气;川芎、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若患者伴有食欲不振,可加用陈皮、砂仁等理气健脾之品。

2. 痰湿内阻型:症状有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胸胁胀满、恶心呕吐、舌苔厚腻等。治疗以化痰祛湿、健脾和胃为主,二陈汤合平胃散是常用方剂。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苍术、厚朴健脾燥湿、行气和胃。若痰湿较重,可加用泽泻、荷叶等利水渗湿之药。

3. 湿热蕴结型:可见胁肋胀痛、口苦口黏、脘腹胀满、大便不爽、小便黄赤等症状。治以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利湿;泽泻、木通、车前子利水渗湿;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生地黄养血滋阴。若患者伴有黄疸,可加用茵陈、金钱草等清热利湿退黄之药。

(二)艾灸调理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能起到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和气血的作用,对脂肪肝的调理有一定帮助。常用穴位有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等。肝俞、胆俞可调理肝胆功能;脾俞、胃俞能增强脾胃运化;足三里是保健要穴,可调节脾胃,促进气血生化;三阴交能健脾利湿、滋补肝肾。每次艾灸15 - 20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晕为度,每周进行2 - 3次。

(三)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能促进脂肪代谢,减轻体重,改善肝脏功能。推荐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等。每周坚持运动3 - 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稍感疲劳但休息后能恢复为宜。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脂肪肝患者不必过于担忧,通过中医内科提供的饮食与调理方案,坚持长期调养,改善生活方式,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守护肝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李玉良 新华李玉良中医内科诊所)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