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医内科谈:小儿积食的有效调理与预防

2025-03-13 14: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科门诊中,小儿积食是常见病症。孩子一旦积食,往往食欲不佳、腹胀腹痛,睡眠也不安稳,让家长们忧心不已。中医内科在应对小儿积食方面经验丰富,有诸多行之有效的调理与预防方法。

一、中医眼中的小儿积食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消化能力较弱。若家长喂养不当,比如过度喂食、食物搭配不合理,或是孩子暴饮暴食、常吃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就易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积滞在胃肠内,从而引发积食。此外,小儿脏腑娇嫩,若感受外邪,尤其是脾胃被寒邪或热邪所侵,也会影响脾胃功能,增加积食的发生几率。

二、有效调理方法

(一)饮食调理

1. 调整饮食结构:积食期间,要让孩子饮食清淡、易消化。减少肉类、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摄入,多吃小米粥、南瓜粥、山药粥等健脾养胃的粥类,以及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芹菜等,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水果可选择苹果、香蕉等,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食生冷水果加重脾胃负担。

2. 控制进食量: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避免孩子一次进食过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消化能力,合理安排每餐的食量,可适当增加进餐次数,让脾胃有足够的时间消化食物。例如,对于1 - 3岁的幼儿,每餐主食量可控制在半碗到一碗之间,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二)推拿按摩

1. 摩腹:让孩子仰卧,家长将手掌搓热后,以孩子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按摩范围逐渐扩大至整个腹部。手法要轻柔,频率适中,每次按摩5 - 10分钟,每天可进行2 - 3次。摩腹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帮助消化积滞。

2. 捏脊:孩子俯卧,背部保持放松。家长用双手的食指和拇指从孩子尾椎骨处开始,轻轻捏起皮肤,沿着脊柱两侧向上捏,边捏边提,一直捏到颈部大椎穴处,如此反复捏5 - 7遍。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经络和穴位,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孩子的脾胃功能和免疫力。

3. 按揉足三里:足三里位于膝盖外侧下方凹陷处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用拇指指腹按揉孩子双侧足三里穴,每次按揉1 - 2分钟,每天1 - 2次。按揉足三里能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吸收,增强孩子的体质。

(三)中药调理

1. 消食导滞类中成药:对于轻度积食的孩子,可选用一些消食导滞的中成药,如小儿消食片、健胃消食口服液、保和丸等。这些药物主要由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等消食化积的中药组成,能有效缓解孩子积食引起的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在使用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或遵医嘱,根据孩子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2. 中药汤剂:若孩子积食症状较为严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如发热、呕吐、便秘等,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具中药汤剂进行调理。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辨证,选用合适的方剂,如枳实导滞丸、健脾丸等进行加减化裁,以达到消食导滞、健脾和胃的目的。

三、积极预防措施

(一)合理喂养

1. 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孩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每天尽量固定用餐时间和地点,避免追着喂饭、边吃边玩等不良习惯。控制孩子吃零食的量和时间,尤其是饭前1 - 2小时内不要吃零食,以免影响正餐食欲。

2. 科学搭配食物: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需求,合理搭配食物种类,保证营养均衡。食物应多样化,包括谷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等,但要注意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摄入。例如,每天可给孩子摄入适量的瘦肉、鱼类、豆制品,搭配多种蔬菜和水果,主食可选择粗细粮搭配。

(二)适当运动

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踢球等。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还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每天保证孩子有1 - 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有助于预防积食,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也非常有益。

(三)关注孩子状态

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饮食和消化情况,一旦发现孩子食欲减退、腹胀、口臭、大便异常等积食的早期症状,应及时调整饮食,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避免积食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避免着凉,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要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物。

小儿积食虽然常见,但只要家长掌握了中医内科的调理与预防方法,从饮食、运动、日常护理等方面多加注意,就能有效呵护孩子的脾胃健康,让孩子远离积食困扰,健康快乐成长。

(李玉良 新华李玉良中医内科诊所)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