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成长时,积食颇为常见。这一问题不容小觑,它不仅会让孩子食欲变差,还可能引发诸如腹胀、口臭、睡眠不安稳等多种不适症状。好在中医在应对小儿积食方面经验丰富,且方法行之有效。从调整饮食结构,到运用小儿推拿、中药调理,再到引导适度运动,一系列手段形成了全方位的调理体系,助力孩子摆脱积食困扰 。
一、饮食调整:合理膳食消积滞
饮食作为攻克小儿积食的首要关卡,意义重大。家长需遵循 “少食多餐” 这一黄金法则,防止孩子一次性进食过量,给本就脆弱的肠胃增添过重负担。日常饮食中,像炸鸡、蛋糕、牛排这类油腻、高糖、高蛋白的食物,应尽量减少摄入。它们在肠胃中犹如顽固的 “绊脚石”,难以消化,极易造成食物积滞。相反,菠菜、西兰花、苹果、香蕉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堪称肠道的 “清道夫”,能有效促进肠道蠕动,助力食物消化。主食方面,不妨用糙米、燕麦等粗粮替代部分精细米面,提升营养摄入的同时,还能增强肠胃消化能力。此外,中医推荐的山楂、麦芽、萝卜等食物,对消食化积效果显著。山楂酸甜可口,性微温,无论是煮水饮用,还是制成山楂糕食用,都能消食健胃、行气散瘀。麦芽擅长消解米面薯芋类食物积滞,煎水服用即可发挥功效。萝卜无论是炖汤还是凉拌,都能下气宽中、消积化滞,帮助孩子缓解积食不适。
二、小儿推拿:穴位刺激促消化
小儿推拿是中医调理小儿积食的一大特色疗法,凭借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其中,摩腹是常用且有效的手法。让孩子仰卧,家长将手掌或四指并拢,以肚脐为中心,沿着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摩动腹部。每分钟保持 60 - 120 次的频率,持续操作 5 - 10 分钟,能显著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揉板门穴也不容忽视。板门穴位于手掌大鱼际平面,用拇指指腹按揉该穴位 1 - 3 分钟,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有效缓解积食带来的不适。还有推四横纹手法,四横纹在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家长用拇指桡侧缘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操作 100 - 300 次,能够调中理气、消食化积,为孩子的脾胃健康注入活力。小儿推拿操作简单,无副作用,家长不妨在家中尝试,帮助孩子摆脱积食困扰。
三、中药调理:辨证论治祛积热
中医根据小儿积食不同证型,采用相应中药方剂。对于乳食内积型,常见症状为不思乳食、嗳腐酸馊、脘腹胀满疼痛等,可用保和丸加减。保和丸含山楂、神曲、半夏、茯苓等中药,能消食化滞、和胃健脾。若为积滞化热证,除积食症状外,还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手足心热等,可选用枳实导滞丸。它由枳实、大黄、黄连、黄芩等组成,能消积导滞、清利湿热。对于脾虚夹积型,小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同时伴有食后腹胀等积食表现,健脾丸较为合适。健脾丸以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之品为主,配合山楂、神曲等消食之药,共奏健脾助运、消食化积之功。但中药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严格把控剂量和疗程。
四、运动锻炼:适度活动强脾胃
适度运动对改善小儿积食状况大有裨益。鼓励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跳绳、踢毽子等。每天保证 1 - 2 小时户外活动时间,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饭后不宜立即剧烈运动,可在饭后半小时进行散步等舒缓活动。
在家庭中,也可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运动游戏,如亲子瑜伽、室内追逐游戏等,既增加亲子互动,又能让孩子在欢乐中达到锻炼目的。运动能促进身体气血运行,帮助消化吸收,减少积食发生几率。
五、结语
面对小儿积食,中医从多个维度给出系统调理方案。在饮食上合理搭配,助于消化;推拿特定穴位,刺激脏腑功能;依辨证开具中药,精准施治;鼓励适度运动,增强脾胃活力。家长们完全可以依据孩子具体状况,灵活且综合地运用这些方法。如此一来,便能有效缓解孩子的积食症状,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身体内环境,助力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
(皇甫佳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