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过程中,小儿夜啼常常让家长们心力交瘁。孩子夜间啼哭不止,不仅影响自身睡眠和生长发育,也让家长们难以得到充分休息。其实,中医在应对小儿夜啼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方法。
一、探寻夜啼根源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脾寒、心热、惊恐等因素有关。小儿脾常不足,若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食物,易导致脾寒。脾寒则运化失职,气血运行不畅,腹中作痛,从而使孩子夜间啼哭。心热也是常见原因,小儿心经蕴热,心火上炎,扰动神明,可出现烦躁不安、夜啼等症状。此外,小儿神气怯弱,突然受到惊吓,如听到巨响、看到陌生事物等,会导致惊恐伤神,使孩子在夜间睡眠时容易惊醒啼哭。
二、小儿推拿,舒缓夜啼之苦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调理小儿夜啼的常用手段,能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的目的。揉小天心是常用手法之一。小天心处于手掌大鱼际与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位置,操作时,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揉,每次保持 1 至 3 分钟。这一手法具有清热、镇惊、安神的功效,对心热和惊恐引发的夜啼效果显著。补脾经同样关键。脾经在拇指桡侧缘,推拿时从指尖推向指根,操作 100 到 300 次,能健脾益胃,有效改善因脾寒导致的夜啼。此外,清肝经也不容忽视。肝经位于食指掌面,推拿方向是由指根推向指尖,操作 100 至 200 次。清肝经可清肝火、宁心神,从而缓解因心热引起的夜啼症状 。通过这些小儿推拿手法,能帮助孩子舒缓夜啼之苦。
三、饮食调理,从根源改善
合理的饮食调理,对缓解小儿夜啼大有益处。当孩子因脾寒出现夜啼症状时,可适当让其食用温热性食物。例如红枣,它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煮粥给孩子喝再合适不过。桂圆也具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可少量喂食。生姜性温,能温中散寒,煮水给孩子饮用能缓解脾寒,但要严格把控用量,以防刺激孩子肠胃。若是心热导致的夜啼,饮食则应偏向清淡,多选择清热降火的食物。绿豆能清热解毒、消暑除烦,煮成绿豆汤让孩子饮用,效果颇佳。百合可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无论是煮粥还是炖汤都很不错。梨能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煮水或榨汁饮用,都有助于改善孩子因心热引发的夜啼状况。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饮食调理,能够从根源上对小儿夜啼起到改善作用。
四、中药调理,精准辨证施治
中医根据小儿夜啼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对于脾寒型夜啼,常用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方剂中乌药、高良姜等能温中散寒,香附、陈皮等可理气止痛,从而缓解因脾寒引起的腹痛、夜啼。对于心热型夜啼,朱砂安神丸加减较为合适。方剂中朱砂、黄连等能清心泻火,当归、生地黄等可滋阴养血,以达到安神定志的目的。若因惊恐导致夜啼,可选用远志丸加减。方剂中远志、石菖蒲等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茯神、龙齿等可镇惊安神,帮助孩子缓解惊恐情绪,改善夜啼症状。但中药调理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剂量和疗程服用,确保用药安全。
五、日常护理,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日常护理,营造良好睡眠环境 除了推拿、饮食与中药调理外,日常护理对改善小儿夜啼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能让孩子更好地安睡。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2-25℃,湿度维持在40%-60%,给孩子打造适宜的温湿度空间。同时,要避免孩子睡前过度兴奋。睡前 1-2 小时,不要让孩子观看惊悚、刺激的电视节目,也别玩激烈的游戏,以免刺激大脑神经。家长可在睡前为孩子营造温馨氛围,轻柔抚摸孩子的额头、小手,或是轻声哼唱摇篮曲,让孩子在安抚中放松身心,逐步进入甜美的睡眠状态,减少夜啼发生的几率。
六、结语
中医在应对小儿夜啼方面有着多种有效的方法。家长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推拿、饮食、中药和日常护理等手段,帮助孩子缓解夜啼症状,让孩子和家长都能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皇甫佳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