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医学诊断体系中,心电图(ECG)如同心脏的“动态影像”,能直观展现心脏电活动的每一个细节。其中,QRS波群作为心电图上最为醒目的波形,其宽度变化蕴含着丰富的临床信息。当QRS波群增宽(成人QRS波群时限≥0.12秒)时,不仅是心电图波形的形态改变,更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提示着心脏电传导系统或心肌结构可能出现异常。本文将深入剖析导致QRS波群增宽的5种常见原因,揭示心电图背后的心脏健康密码。
一、室性早搏:心脏的“异常跳动”
室性早搏(PVC)是引发QRS波群增宽的常见原因之一,它是指心室肌细胞在正常窦房结冲动抵达前,提前产生的一次异位激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电活动由窦房结发起,按既定路径依次传导至心房、心室,引发规律的心脏跳动。但当心室中某个异位起搏点“擅自行动”,提前发放电冲动时,就会出现室性早搏。
从心电图表现来看,室性早搏的QRS波群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这是因为异位激动并非沿着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传导,而是通过心室肌细胞缓慢传导,导致心室除极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早搏的起源点并非窦房结,其QRS波群前通常无相关的P波,且往往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即早搏前后两个窦性搏动的时距等于正常心动周期的两倍。
室性早搏的发生原因多样,健康人群在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大量饮酒或饮用咖啡等情况下,可能出现偶发室性早搏,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缓解。然而,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室性早搏的出现可能预示着病情的进展或恶化,尤其是频发、多源性或成对出现的室性早搏,有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需要及时干预治疗。
二、束支传导阻滞:电传导通路的“交通堵塞”
束支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传导系统中的左、右束支出现传导障碍,导致心室除极顺序和时间发生改变,进而引起QRS波群增宽。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如同精密的交通网络,希氏束在室间隔上部分为左、右束支,分别支配左、右心室的电活动。当某一束支发生传导阻滞时,心室的电激动无法正常同步进行,从而出现QRS波群形态和时限的异常。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右束支细长且单一血供,相对更容易发生阻滞。心电图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导联呈rsR'型(M型),这是因为右心室除极延迟,在左心室除极结束后,右心室继续除极产生一个额外的终末向量。I、V5、V6导联S波增宽、粗钝,提示右心室除极时间延长。右束支传导阻滞可见于正常人,尤其是青少年,但也常继发于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肺心病、冠心病等疾病,其临床意义需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和症状综合判断。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左束支较宽且血供丰富,一旦发生阻滞,往往提示存在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QRS波群时限≥0.12秒,V1、V2导联呈rS型或QS型,S波宽大,I、aVL、V5、V6导联R波增宽、顶部粗钝或有切迹,无q波。左束支传导阻滞常见于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它会影响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增加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需要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潜在病因。
三、预激综合征:电传导的“捷径通道”
预激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心脏存在异常附加传导通路(如Kent束、James束等),导致心房激动提前部分或全部激动心室,使心室肌预先除极的心律失常。正常情况下,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电传导仅通过房室结这一“官方通道”,而预激综合征患者由于存在附加旁路,心房电冲动可以绕过房室结,直接快速传导至心室,引发心室提前激动。
在心电图上,预激综合征表现为QRS波群增宽,起始部出现粗钝的预激波(δ波),PR间期缩短(<0.12秒)。根据预激波的方向和QRS波群形态,可将预激综合征分为A型和B型等不同类型,有助于判断附加旁路的位置。预激综合征患者多数平时无明显症状,但当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严重者甚至诱发心房颤动,导致快速心室率,有引起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治疗上,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发作频率,选择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等方法,其中射频消融术可通过破坏异常的附加旁路,达到根治的目的。
四、心肌病:心肌病变引发的电活动紊乱
心肌病是一组以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纤维化,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和收缩功能,进而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波群增宽。
1.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以心室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点。由于心室扩大,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电传导路径延长且不规则,导致QRS波群增宽。同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心电图上除QRS波群增宽外,还可伴有ST-T改变、低电压等表现。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控制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等新技术为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2.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明显。肥厚的心肌组织会影响心脏的电传导,导致QRS波群增宽。同时,由于心肌肥厚,心脏除极向量发生改变,心电图上可出现异常Q波,类似心肌梗死的表现,但患者并无冠状动脉阻塞。此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也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及时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等干预措施。
五、药物及电解质紊乱:外部因素对电传导的影响
除了心脏本身的疾病外,某些药物和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导致QRS波群增宽。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胺碘酮等,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可能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导致QRS波群增宽。如果用药不当或剂量过大,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药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电解质紊乱,尤其是血钾和血钙异常,对心脏电活动影响显著。高钾血症时,细胞外钾离子浓度升高,心肌细胞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心肌传导速度减慢,导致QRS波群增宽、PR间期延长,严重时可出现心室颤动或心脏骤停。相反,低钾血症时,心肌细胞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也可能伴有QRS波群增宽。血钙异常同样会影响心肌的电生理特性,低钙血症可使心肌收缩力减弱,QT间期延长;高钙血症则可缩短QT间期,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因此,维持电解质平衡对于心脏正常电活动至关重要,当出现电解质紊乱时,需要及时纠正,以避免对心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
QRS波群增宽是心电图上一个重要的异常表现,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心脏疾病和生理病理变化。从室性早搏的“异常跳动”到束支传导阻滞的“交通堵塞”,从预激综合征的“捷径通道”到心肌病的“电活动紊乱”,再到药物及电解质紊乱的影响,每一种情况都需要临床医生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心电图的解读和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通过深入了解QRS波群增宽的各种原因,有助于早期发现心脏疾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为患者的心脏健康保驾护航。
(孔雁鹏 南乐县人民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