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是自然界赋予母婴的天然喂养方式,不仅能为婴儿提供均衡的营养,还能增强其免疫力,同时对母亲的产后恢复也具有积极意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应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在添加辅食的基础上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及以上。然而,母乳喂养过程中常因方法不当或认知不足出现各种问题,掌握科学的喂养知识对顺利开展母乳喂养至关重要。
一、母乳喂养的核心注意事项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母乳喂养,理想情况下在出生后30分钟至1小时内进行首次哺乳。此时婴儿的吸吮反射最为强烈,尽早接触乳头可促进母亲催乳素分泌,为后续乳汁分泌奠定基础。母乳喂养需遵循“按需喂养”原则,即婴儿饥饿时或母亲感到乳房充盈时随时哺乳,无需严格限制时间和次数。新生儿期每天哺乳次数通常为8-12次,随着月龄增长,哺乳间隔会逐渐延长,3个月后一般每天哺乳6-8次。
每次哺乳时间需灵活调整,单侧乳房哺乳约10-15分钟,两侧共计20-30分钟为宜。过度延长哺乳时间可能导致婴儿吸入过多空气,引发腹胀或吐奶;时间过短则可能使婴儿无法摄入富含脂肪的后奶,影响营养吸收。哺乳结束后,应将婴儿竖抱,轻拍其背部至打嗝,帮助排出胃内空气,减少溢奶风险。
二、正确的哺乳姿势与含乳方式
哺乳姿势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喂养效率和母婴舒适度,常见的哺乳姿势包括摇篮式、侧卧式和交叉式。摇篮式是最常用的姿势:母亲将婴儿侧卧,头部枕于前臂,身体贴近母亲,婴儿腹部与母亲腹部相贴,确保婴儿头部、颈部和躯干呈一条直线;侧卧式适合剖宫产母亲,母亲侧卧,婴儿面对母亲侧卧,双方腹部相对,可减轻母亲伤口压力;交叉式则适用于早产儿或吸吮力较弱的婴儿,母亲用对侧手臂支撑婴儿头部,更易控制婴儿吸吮节奏。
含乳方式是母乳喂养成功的关键。正确的含乳应让婴儿张大嘴巴,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入口中,下唇外翻,上颚贴住乳晕上方,下巴贴近乳房。若含乳仅含乳头,易导致母亲乳头破损,且婴儿无法有效吸出乳汁,长期可能引发乳头疼痛、乳汁淤积等问题。母亲可在哺乳前用手指轻触婴儿嘴唇,刺激其张嘴,顺势将乳头送入婴儿口中,确保含乳姿势正确。
三、母亲的营养与健康管理
母亲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乳汁质量。哺乳期母亲每日需增加约500千卡热量摄入,饮食应遵循均衡多样原则,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充足供给。建议多食用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禽、蛋、瘦肉、豆制品等;摄入足量的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适量饮用牛奶、汤水(如鱼汤、鸡汤),但需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浓汤,以防引起母亲肥胖或乳汁脂肪含量过高导致婴儿消化不良。
母亲的健康状况对母乳喂养至关重要。哺乳期应避免随意用药,如需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婴儿安全的药物。患有艾滋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精神疾病等疾病的母亲,应遵循专业医生建议,评估是否适合母乳喂养。此外,母亲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悦,因为情绪波动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乳汁分泌。
四、乳房护理与卫生保障
乳房清洁是预防感染的重要环节。哺乳前后应用温水清洁乳头和乳晕,避免使用肥皂、酒精等刺激性物品,以防破坏乳头皮肤的天然保护屏障。每次哺乳后可挤出少量乳汁涂抹在乳头上,利用乳汁中的天然成分促进乳头皮肤修复。
乳房胀痛时需及时处理,避免乳汁淤积引发乳腺炎。哺乳前可通过热敷乳房(水温约40℃)促进乳腺管通畅,哺乳后若乳房仍有胀痛,可轻柔按摩乳房,从乳房边缘向乳头方向梳理,帮助排出剩余乳汁。佩戴合适的棉质哺乳内衣,避免过紧或过松,既能支撑乳房,又能减少对乳头的摩擦。
五、母乳喂养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1.乳汁分泌不足
乳汁分泌不足是哺乳期母亲最常见的困扰之一,多由哺乳次数不足、含乳姿势不当、母亲营养不足或情绪焦虑引起。解决方法首先是增加哺乳次数,通过婴儿频繁吸吮刺激乳头,促进催乳素分泌,建议每天哺乳8-12次,包括夜间哺乳。其次要纠正含乳姿势,确保婴儿有效吸吮,将乳头和乳晕充分含入口腔,避免仅含乳头导致吸吮无效。母亲需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水分的食物,如鲫鱼汤、猪蹄汤(去浮油)、鸡蛋羹等,同时保持充足饮水,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此外,减少焦虑情绪也至关重要,家人应给予母亲足够的支持和关怀,帮助其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催乳师的帮助,通过科学手法促进乳汁分泌。
2.乳头疼痛与破损
乳头疼痛多因含乳姿势不正确导致,婴儿仅吸吮乳头而非乳晕,会使乳头承受过大压力,造成乳头皮肤破损、皲裂。解决方法首先是调整含乳姿势,确保婴儿含住大部分乳晕,哺乳时观察婴儿下唇是否外翻,下巴是否贴紧乳房。乳头破损后,哺乳后可涂抹医用级纯羊脂膏或乳头保护霜,促进伤口愈合,哺乳前无需擦拭,其成分对婴儿安全。若破损严重,可暂时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出,装入奶瓶喂养,待乳头愈合后再恢复亲喂,期间需定时吸奶,避免乳汁淤积。
3.乳头混淆
乳头混淆常见于混合喂养的婴儿,因橡皮奶嘴吸吮阻力小、出奶快,婴儿习惯后可能拒绝吸吮乳头。预防乳头混淆的关键是避免在婴儿出生后过早使用奶瓶,尽量在母乳喂养建立后(通常出生2-3周后)再添加配方奶。若已出现乳头混淆,可采取以下措施:在婴儿饥饿时先尝试亲喂,此时婴儿吸吮意愿较强;亲喂前用温热毛巾擦拭乳头,刺激乳汁分泌,让婴儿更容易吸出乳汁;使用辅助哺乳器,将配方奶或挤出的母乳通过软管连接到乳头上,婴儿吸吮乳头时同时摄入乳汁,逐渐适应乳头吸吮。
4.婴儿吐奶与腹胀
婴儿吐奶多因哺乳后胃内空气未排出,或哺乳量过多、哺乳速度过快所致。解决方法包括:哺乳时控制奶流速度,若乳汁喷射过急,可在哺乳过程中轻按乳晕暂停哺乳,待婴儿吞咽后再继续;哺乳后将婴儿竖抱,头部靠在母亲肩上,轻拍背部5-10分钟,直至婴儿打嗝排出空气;哺乳后避免立即让婴儿平躺,可保持侧卧位30分钟左右,减少吐奶风险。
婴儿腹胀常因吸吮时吞入过多空气或对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敏感引起。哺乳时确保婴儿含乳正确,减少空气吸入;哺乳后除拍嗝外,可顺时针轻柔按摩婴儿腹部,促进肠道蠕动排气;若怀疑婴儿对母乳中的成分(如牛奶蛋白、咖啡因)敏感,母亲可尝试调整饮食,观察婴儿症状是否改善,必要时咨询儿科医生。
5.乳腺炎
乳腺炎多由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乳房红肿、疼痛、发热(体温超过38.5℃)。出现症状后应继续哺乳,且需频繁哺乳,通过婴儿吸吮排出淤积乳汁,哺乳时可先喂患侧乳房,因婴儿饥饿时吸吮力强,更易排空乳汁;哺乳前热敷乳房,哺乳后冷敷缓解疼痛;若症状较重,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选择对婴儿安全的药物),同时注意休息,增加饮水量。
五、结语
母乳喂养是一个需要母亲与婴儿共同适应的过程,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母亲应相信自己的哺乳能力,家人的支持、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都能为母乳喂养提供有力保障。通过掌握正确的喂养知识,关注哺乳细节,多数问题都能得到有效解决,让母乳喂养成为母婴健康的“天然纽带”,为婴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杨立菊 商城县鲇鱼山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妇产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