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但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长期摄入腌制品是两大关键诱因。这两者通过不同的途径破坏胃黏膜屏障,逐步推动胃部病变向癌症发展。以下是详细分析及防治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胃癌的“头号通缉犯”
致病机制幽门螺杆菌(Hp)是唯一能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它通过分泌尿素酶、细胞毒素等物质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长期感染可导致:
慢性胃炎:持续炎症刺激使胃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增加细胞突变风险。
癌前病变: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这些病变被视为胃癌的“前奏”。
基因突变:炎症环境中自由基增多,可能激活致癌基因(如p53突变),直接促进癌细胞生成。
风险数据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6倍,在胃癌高发地区(如东亚、南美),这一关联更为显著。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1994年就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物。
治疗与预防
根除治疗:采用“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根除率可达90%以上。早期治疗可显著降低胃癌风险,尤其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前干预效果更佳。
筛查建议:有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者应进行呼气试验或胃镜检查,确诊后及时治疗。
二、腌制品:被忽视的饮食风险
致癌成分腌制品(如咸鱼、泡菜、腊肉)中的高盐和亚硝酸盐是两大隐患:
高盐损伤黏膜:盐分直接腐蚀胃黏膜,增加幽门螺杆菌的定植机会。
亚硝酸盐转化:在胃酸作用下,亚硝酸盐转化为亚硝胺(强致癌物),可诱发DNA突变。
流行病学证据东亚地区胃癌高发与腌制食品摄入量呈正相关。例如,韩国泡菜、中国咸鱼的传统饮食习惯被认为是胃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
饮食调整建议
减少腌制食品: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优先选择新鲜蔬果、全谷物。
抗氧化补充:维生素C、E可阻断亚硝胺合成,西兰花、柑橘类水果是天然护胃选择。
三、胃镜:胃癌筛查的“金标准”
为何需要胃镜?
早期无症状:70%的早期胃癌无明显症状,而胃镜可直观观察黏膜病变,甚至发现仅几毫米的癌前病灶。
活检确诊:通过取组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如是否出现肠化生或异型增生)。
适用人群
高危群体:40岁以上、幽门螺杆菌阳性、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痛或消化不良者。
癌前病变患者: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患者需每1-2年复查。
无痛胃镜的普及现代无痛胃镜技术(静脉麻醉)已大幅降低检查不适感,全程仅需10-15分钟,是性价比最高的胃癌筛查手段。
四、综合防治:阻断胃癌发生链
一级预防(病因阻断)
根治幽门螺杆菌:即使无症状感染者,也建议治疗以降低风险。
改善饮食习惯:低盐、低亚硝酸盐饮食,戒烟限酒。
二级预防(早诊早治)
定期胃镜:高危人群每2-3年一次,发现癌前病变后缩短间隔。
关注预警信号:如持续黑便、体重骤降、吞咽困难等,需立即就医。
三级预防(术后管理)胃癌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同时纠正营养不良(如补充铁剂、维生素B12)。
结语
胃癌并非不可预防,幽门螺杆菌和腌制品作为两大可干预因素,通过科学管理完全能够降低风险。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尤其对于高危人群,一次检查可能挽救生命。记住:胃病的终点不一定是胃癌,但忽视预警信号的代价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你的胃镜,该提上日程了!
(王东伟 方城县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