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2025-04-17 19: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我们身体的胃部,有一个看似微小却危害巨大的“敌人”——幽门螺旋杆菌。它是一种能在胃酸环境中存活的螺旋形细菌,长期定居在胃黏膜表面,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堪称隐匿的“健康杀手”。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发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一级致癌物,携带幽门螺杆菌的人群胃癌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那么,它是如何一步步将胃推向癌症深渊的呢?

胃部长期慢性炎症是幽门螺杆菌致癌的关键环节。幽门螺杆菌分泌的CagA蛋白能穿透胃黏膜细胞,干扰细胞正常分裂周期。受损细胞在反复修复过程中,可能产生基因突变。这种损伤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通常需要10 - 20年才会形成癌变。也就是说,幽门螺杆菌就像一个“慢性破坏者”,在胃黏膜上日复一日地搞破坏,为癌细胞的诞生创造条件。

当幽门螺杆菌在胃里“安营扎寨”后,胃黏膜这层“保护衣”便开始出现漏洞。胃酸会趁机腐蚀胃壁,引发胃炎。得了胃炎,胃痛、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便会接踵而至,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若幽门螺杆菌继续“肆意妄为”,还会引发胃溃疡。胃溃疡就像是胃壁上出现的一个个“小伤口”,由于胃每天都要工作,不断蠕动、消化食物,这些“伤口”很难愈合,疼痛会更加剧烈,甚至可能出现出血的情况,严重时危及生命。

然而,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必然导致胃癌。吸烟、高盐饮食、酗酒等因素会显著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这些不良习惯就像“催化剂”,加速了胃部病变向胃癌发展的进程。例如,高盐饮食会直接损伤胃黏膜,为幽门螺杆菌的入侵和破坏提供便利;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会随血液进入胃部,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能力;酗酒则会对胃黏膜造成强烈的刺激和损伤,进一步削弱胃部的防御功能。

虽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密切,但我们也并非束手无策。根治幽门螺杆菌能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的研究数据显示,根除治疗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46%。目前推荐的四联疗法包含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疗程10 - 14天。治疗期间需严格按时服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产生。治疗后4 - 8周需进行呼气试验复查,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预防也至关重要。饮食卫生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家庭用餐推荐分餐制或使用公筷,生冷食品要彻底加热。家长避免用嘴试温婴幼儿食物,情侣接吻前可做呼气检测。出现反复胃部不适、体重骤降、持续黑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45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进行胃镜检查。我国山东地区开展的胃癌早筛项目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结合胃镜监测可使胃癌死亡率下降38%。

此外,学术界对幽门螺杆菌的致癌机制仍有争议。部分学者指出该菌某些菌株可能产生保护胃黏膜的物质,过度灭菌可能增加食管反流病风险。日本采取全民筛查治疗策略,欧美国家则主张高风险人群干预。这种差异提示防控策略需结合地域饮食结构、医疗资源等因素综合考量。最新研究关注菌群平衡在致癌过程中的作用,某些益生菌株可抑制幽门螺杆菌活性,含有罗伊氏乳杆菌的发酵乳制品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基因检测技术能识别胃癌易感基因携带者,这类人群更需要彻底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系不容忽视。我们要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认识,积极采取预防和治疗措施,构建全面的防癌体系,守护好自己的胃部健康。

(朱贺妍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际医学部门诊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