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正确认识幽门螺旋杆菌

2023-11-07 06:2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胃肠道疾病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幽门螺旋杆菌作为胃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全球感染率高达50%,也就是说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感染者。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胃镜检查的逐渐普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检出率也逐渐增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幽门螺旋杆菌。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又称幽门螺杆菌,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螺旋状的细菌(螺旋菌),通常在胃中发现,可于胃酸环境生存。它的螺旋形状被认为是为了穿透胃的黏液内壁从而建立感染而演化来的,可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且证实与下列淋巴瘤相关:胃、食道、结肠、直肠或眼周组织的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胃淋巴组织的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超过80%的带原者并不会表露病征。

幽门螺旋杆菌有传染性,但其确切的传播途径仍未知,最可能的途径是通过口-口(亲吻、口喂养)或粪-口进行人传人的传播。通过隔离感染者的粪便、唾沫、牙菌斑等方式,病菌可以被隔离。有研究发现,相比唾沫,幽门螺旋杆菌更容易通过胃液传播。一般自身感染的同时,家人和朋友也有感染的风险。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哪些症状?

超过85%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或并发症。急性感染可能会引发带有胃痛或恶心的急性胃炎。由此引发的慢性胃炎,其症状包括:口臭、胃痛、恶心、胃胀、打嗝、呕吐、黑色粪便等。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者有10%到20%的风险发展为消化性溃疡,有1%到2%的风险发展为胃癌。幽门炎症很可能导致十二指肠溃疡,而胃部发炎可能会导致胃溃疡和胃癌。在2009年,一个临床分析(meta-analysis)显示,对感染的患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后能降低其致癌风险,结果显示,持续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患者获胃癌的相对风险可增加65%,就绝对风险而言,其从1.1%提高到1.7%。同时幽门螺旋杆菌与大肠息肉和直肠癌有关。

怎么诊断幽门螺旋杆菌?

临床检验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常见有四种:

1、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的抗体;

2、胃镜取出胃黏液标本,检验活菌体;

3、口服含13C或14C的尿素,一段时间后呼气检验含13C或14C的二氧化碳的浓度,因为若存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将被其特异的尿素酶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过血液由肺呼出;

4、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原。

怎么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一、健康生活,从饮食开始

①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少吃烟熏和油炸食品,少吃盐,尽量做到清淡饮食。

②多吃高膳食纤维食物,如粗杂粮、新鲜蔬菜水果、高膳食纤维食物和奶制品等。

③少吃腌制食品、烧烤类食品。

④少吃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等;少吃含糖饮料。

⑤少吃辛辣刺激类食物,如辣椒、胡椒等。

⑥不吸烟,少饮酒,戒烟限酒。

⑦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注意食品安全卫生;选择新鲜、有营养的食物;食用加热彻底的熟食及肉类、蛋类制品。

⑧多喝水,保证每天喝水量在2000mL以上;避免饮用生水和不洁净的水。

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

①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尤其在外面吃饭时,建议使用公筷;定期更换牙刷,每2~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餐具要定期消毒,煮沸15-20分钟以上。

②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繁殖。

③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集体用餐时可以采用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等,个人的餐具要及时清洗干净并单独放置。

④不吸烟、少饮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胃黏膜,胃部在遭到刺激后便会产生大量的胃酸,导致身体出现胃酸症状;而大量饮酒也对刺激胃黏膜,胃部在遭到酒精刺激后会快速充血,并伴有水肿情况的发生,随着饮酒量的增加部分人群会出现胃部米兰情况,最终诱发消化性溃疡。

⑤多锻炼身体: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自身免疫力,增强身体对幽门螺杆菌的抵抗能力。

⑥定期体检:如出现反酸、胃灼热、胃痛、口臭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如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可以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据《2022中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治疗指南》推荐:高剂量双联方案或三、四联方案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疗程一般为7—14天,根除率达90%以上,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喔。

(白盈丽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内镜诊疗部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在线访客: 今日访问量:
昨日访问量: 总访问量: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