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别让骨骼“悄悄变脆”:全方位解读骨质疏松的预防与科学治疗

2025-08-06 10:3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您是否曾听过家里的长辈说“年纪大了,身高缩水了”、或者一个轻微的摔倒就导致了骨折?这背后很可能隐藏着一个沉默的“杀手”——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病。它被称为“沉默的流行病”,因为骨量流失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察觉。

治疗骨质疏松,不仅仅是“补钙”,而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一、 诊断先行:如何确定自己是否骨质疏松?在开始治疗前,明确的诊断至关重要。主要方法是骨密度检测。

金标准: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DXA) 这种方法辐射量极小,精度高,通常检测腰椎和髋部的骨密度。

诊断指标:T值

    T值 ≥ -1.0:骨量正常

    -2.5 < T值 < -1.0:骨量减少(低骨量,是骨质疏松的前兆)

    T值 ≤ -2.5:骨质疏松

    T值 ≤ -2.5:严重骨质疏松

医生会结合您的T值、年龄、性别、既往骨折史及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二、 治疗的核心:生活方式干预(基石)

这是所有治疗的基础,无论是否用药,都必须坚持。

 

1. 营养补充:吃出“硬”骨头

    钙(建筑材料):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毫克。

    来源:奶制品(牛奶、酸奶、奶酪)、豆制品(卤水/石膏豆腐)、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羽衣甘蓝)、坚果、小鱼干等。

    补充剂:如果饮食无法满足,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片。

维生素D(搬运工):至关重要!它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每日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国际单位。

来源:晒太阳(每天15-30分钟)、富含脂肪的鱼类(三文鱼、金枪鱼)、蛋黄、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

补充剂:很多人需要额外补充,特别是老年人和高纬度地区居民。

2. 科学运动:给骨骼“施加压力”! 力学刺激是增加骨密度的有效方式。推荐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

   负重运动:快走、慢跑、跳舞、太极拳、爬楼梯等。

   抗阻运动:使用弹力带、哑铃、健身房器械等进行力量训练。

   注意: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剧烈和过高冲击性的运动。已有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应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骨折风险。

3. 改善生活习惯

    戒烟:吸烟会加速骨量流失。

    限酒:过量酒精会影响成骨细胞功能。

    避免过量咖啡因和碳酸饮料。

    预防跌倒:居家环境移除绊脚物、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穿防滑鞋,这是避免骨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三、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当诊断明确为骨质疏松,或具有高骨折风险时,医生会建议使用药物。

1. 抗骨吸收药物(“节流”):减缓破骨细胞分解骨骼的速度。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最常用的一线药物,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形式。

    RANK配体抑制剂(如地舒单抗):皮下注射,每半年一次,效果显著。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适用于绝经后女性,能降低脊柱骨折风险。

    雌激素疗法:用于缓解绝经症状的同时预防骨质疏松,因有潜在风险,需慎用。

2. 促骨形成药物(“开源”):刺激成骨细胞生成新骨。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如特立帕肽):是目前强效的促骨形成药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的高骨折风险患者,一般使用期限不超过2年。

3. 其他机制药物

    维生素K2、锶盐等也在某些地区使用。

    新型药物:如Romosozumab,具有快速增加骨密度的作用。

重要提示:用药选择非常个体化,必须由专科医生根据您的具体情况(年龄、性别、肝肾功能、骨折风险等)来决定,切勿自行购药服用。

四、 康复与心理支持

康复治疗: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和增强肌力练习,能极大降低跌倒风险。

疼痛管理:对于已发生骨折或骨痛的患者,可采用物理疗法或药物缓解疼痛。

心理支持:骨质疏松和骨折可能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总结与核心建议

1. 预防大于治疗: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积累“骨本”,中年期积极减缓骨流失,是应对骨质疏松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2. 筛查是关键:65岁以上女性、70岁以上男性,以及有危险因素的年轻人,应主动进行骨密度筛查。

3. 综合管理:“营养 + 运动 + 药物 + 防跌倒” 四驾马车,缺一不可。

4. 遵从医嘱:骨质疏松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定期复查、坚持用药、与医生保持沟通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不要让骨质疏松悄悄地偷走您的骨骼健康。从现在开始,关注骨骼,积极行动,享受一个稳健、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张海银 太康济民骨科医院 脊柱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