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朋友聚餐把酒言欢,是再寻常不过的温馨场景。然而,就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有一个“隐形炸弹”可能正悄然潜伏,它就是幽门螺旋杆菌。这种微小却极具破坏力的细菌,常常随着共用餐具、亲密接触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诸多隐患。今天,咱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幽门螺旋杆菌,看看如何拆除这颗隐藏在共用餐具背后的“炸弹”,守护全家的健康。
一、幽门螺旋杆菌究竟是何方“妖孽”?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主要生存在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它身形极其微小,肉眼根本无法看见,只能借助显微镜才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别看它小,“本事”可不小,具有很强的耐酸性,能够在胃酸这种强酸环境下安然生存,顽强地扎根于胃黏膜表面,就像在胃里安营扎寨的“小强”。
它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共用餐具、水杯,以及接吻等亲密接触行为是最为常见的传播方式。当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用餐后,细菌会残留在餐具上,如果餐具未经彻底清洗、消毒,下一个使用者就有可能“中招”。而且在家庭、餐厅等人员密集、用餐频繁的环境中,这种细菌的传播就如同星星之火,极易形成燎原之势。
一旦幽门螺旋杆菌成功入侵人体,它就开始在胃里“兴风作浪”。它会分泌一系列有害物质,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炎症反应。起初可能只是轻微的胃炎,若不加以控制,随着时间推移,病情逐渐加重,可能会发展成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与胃癌的发生也存在密切关联,简直就是胃部健康的“头号公敌”。
二、如何识别幽门螺旋杆菌“来袭”的信号?
(一)腹部的“隐痛警报”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很多人最常感受到的就是腹部隐痛。这种疼痛通常没有明显的规律,时而发作,时而缓解,位置多集中在上腹部,也就是胃部所在区域。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人只是偶尔感觉像有小虫轻轻咬噬一般,稍微忍一忍就过去了;而有的人则会疼得比较厉害,甚至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仿佛胃部被一只无形的手反复揉搓,苦不堪言。
(二)肠胃的“胀气烦恼”
除了腹痛,胃胀、打嗝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常常会觉得肚子里好像充满了气体,鼓鼓的,十分难受,即使没吃多少东西也有饱腹感。而且还频繁打嗝,嗝声连连,不仅自己尴尬,周围的人听着也揪心。这是因为幽门螺旋杆菌破坏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在胃内不能充分消化,发酵产生气体,积聚在胃肠道内无法顺利排出。
(三)口腔的“异味尴尬”
口臭,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带来的一个让人颇为尴尬的“副产品”。即使每天认真刷牙、使用漱口水,口臭问题依然顽固存在。这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以在口腔内的牙菌斑、舌苔等部位存活繁殖,产生带有异味的代谢产物,源源不断地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让患者在人际交往中常常陷入窘迫境地。
三、拆除“炸弹”第一步:检测幽门螺旋杆菌
既然幽门螺旋杆菌如此“凶险”,那么及时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市面上有多种检测方法,各有优劣。
(一)尿素呼气试验
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患者只需口服含有被标记过的尿素的试剂,然后对着特定仪器呼气,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分解产物即可判断是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整个过程无痛无创,就像做一次普通的呼气检查,适合大多数人群,尤其是初次筛查者。
(二)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胃部的形态、病变情况,还能在检查过程中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准确性极高。不过,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操作,过程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些许不适,需要提前禁食、口服局部麻醉剂等,一般适用于伴有胃部其他严重症状,如呕血、黑便,或者怀疑胃部有肿瘤等病变需要进一步确诊的患者。
(三)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血液中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过这种细菌。但要注意的是,血清学检测只能说明曾经感染过,不能确定目前体内是否仍有活的幽门螺旋杆菌,所以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确诊方法,常与其他检测手段配合使用。
四、拆除“炸弹”关键步:治疗幽门螺旋杆菌
一旦确诊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就要积极开启治疗之旅。目前,临床上采用的是标准的四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疗程一般为10-14天。
(一)药物“组合拳”出击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就像给胃酸分泌的“水龙头”关上阀门,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为胃黏膜的修复创造良好环境;铋剂,如枸橼酸铋钾,能在胃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挡幽门螺旋杆菌的进一步侵害,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则是直接对幽门螺旋杆菌展开“围剿”,从不同角度攻击细菌,提高杀菌效率。这四种药物协同作战,如同给幽门螺旋杆菌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让其无处遁形。
(二)治疗中的“坚持之道”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服药,不能随意增减药量或停药。因为如果药量不足或疗程不够,很容易导致细菌不能被彻底杀灭,残留的幽门螺旋杆菌可能会再次“卷土重来”,而且还容易产生耐药性,使得后续治疗更加困难。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抗生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五、拆除“炸弹”保障步:预防幽门螺旋杆菌卷土重来
治愈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预防它再次“入侵”同样重要。
(一)餐具“革命”
共用餐具是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重灾区”,所以家庭中应尽量实行分餐制,每个人使用自己专属的餐具,避免交叉感染。如果一时难以做到分餐,那么至少要确保餐具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可以将餐具先用洗洁精清洗干净,然后放入沸水中煮15-20分钟,或者使用高温消毒柜进行消毒,用高温杀灭可能残留的细菌。
(二)生活“细节战”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也不容忽视。比如,外出就餐时,尽量选择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与他人唾液的直接接触;注意口腔卫生,每天早晚刷牙,定期更换牙刷,还可以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另外,要避免亲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嘴唇,防止通过亲密接触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虽然如同共用餐具上的“隐形炸弹”,但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检测、治疗和预防方法,就能将这颗“炸弹”成功拆除,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胃部健康,让每一次聚餐都充满安心与欢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向幽门螺旋杆菌宣战,拥抱健康生活。
(朱荣文 河南省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副主任护师)